理解教育设计并实验了“反思创读、多重循环”的教学模型。本模型要求师生对教育进行整体性理解,注意教学中的感情因素,用切实可行的方式减轻教学负担,以便有较多时间自己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同时通过反思与创读的多重循环,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期望变成现实。
本模型的多重循环包括由反思到创读再到反思的课内循环;借助档案跟踪实现的反思、创读再反思的课外循环;课内与课外循环结合的多重循环。其旨在于形成课内与课外、过程与结果的完整的教学回路,尽量减少因教学环节的不严密而造成的教学效益的流失。
下面以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介绍本模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要领。
一、对当前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解
与英语和语文教学改革相仿,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革。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深入分析起来,有些学校的数学教学似乎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一是缺乏必要的感情性,包括生动性与活泼性等,所以学生往往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有些数学教师认为作为形式学科的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似乎无法改变这种局面。二是让学生被动思考多,主动思考少。被动思考主要表现在,埋头解题,按照命题者设计的路线思考。主动思考是在数学问题意识指导下对日常生活或其它场合的数学现象进行抽象并建构数学模型或设计数学问题。三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所以学生获得的许多数学知识是零散的。四是机械重复,没有把学生的数学意识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发展创新精神摆在重要位置上。
二、指导数学教学“创读”的四条原理
指导数学教学“创读”的四条原理,它们是:重讲基题,一题多变,解编一体,网络构建。
1.重讲基题
所谓基题,特指基本的定律、公式与例题等。“重讲”意味着要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对基题的“听懂、记住、用活”上。听懂,即把握数学题或公式、定理中各种主要因素及其联系,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清晰地复述。记住,要求学生用巧妙的方法记忆基本内容,并能背出。在这点上,有效方式之一是“双语转换”,即看着数学公式,要能写出相应的数学定理或原理;看着数学定理要能写出相应的数学公式。用活,就是能将所学内容用于不同情境或采取不同方式运用。具体地说,在讲授新的数学知识时,教材上通常同时推出例1、例2、例3。在讲解这些例题时,重讲基题表现在重点讲解例1。
例1讲完后,通常进行课堂练习。对那些确实听懂了并能脱离教材独立做出例题的学生,让其解练习题。对那些貌似听懂,实际上不能独立做出例题的学生,让其做例题。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一是自然分材(因材施教的“材”)教学,让学习速度慢一些的学生有一次“补火”的机会;二是只有掌握了例题才能真正有效地解答其它习题,否则是浪费时间。因为例题是经过精选的有普遍意义的题目,具有较大的迁移性。三是便于操作。这比起其它分层教学方式来,不仅花在教学管理上的时间较少,而且不会给学生留下被分成三六九等的印象(具体做法见《理解教育论》第八章“理解教育强调的教育智慧”)。
2.一题多变
在讲完例1后,引导学生思考例2、例3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