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这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定了新的方向。关于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探讨很多,而怎样把这落到实处,化为学生真正的创造能力,我觉得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探索。
一说到“研究”,有人就认为高深莫测,就想到只有研究生以上的专家才能研究,正如留美博士高钢看到10岁儿子的家庭作业《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洋洋洒洒,20多页上万字,居然有章有节,还列出了参考书目。“自己有点发懵”,“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30岁” ① 。事实上,美国小学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将资料整理成书面报告或总结②。可见,我们应尽早迈出这勇敢而艰难一步。
据调查,今年9月,国内有10个省市的普通高中开始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我们华中师大方面作出许多有益而可贵的探索,下面我就语文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一些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及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一)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也可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如“怎样欣赏当代诗歌”,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如上海建平中学程红兵老师的学生去调研本土超市与洋超市等;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更可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知识,甚至是多学科的。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二)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主的,创造性完成。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地学习,创造性研究。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其中研究的具体内容、方式、进度、实施条件、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努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了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因为他们既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同时也承担了实现研究目标的义务。既赋予学生一定的权利,又让他们承担一定义务,他们的主观能力性便可以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创造性研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
(三)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代表未来学会学习的方向。
以往的学习重教材、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过程,导致了整个教育朝应试畸形发展,显得很封闭,使学校成了与社会隔绝的一座座文化孤岛。而这种研究性学习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改变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社会,了解现实,体验人生。
(四)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能超越高考。
许多人担心在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会不会降低升学率。这种担忧是可理解的,但是多余的。这种研究性学习不但能大面积提高所谓升学率,更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为这种学习与传统的学习不一样,要求学生从间接地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问题经验,兼容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生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发展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的知识目标,转向重视含知识在内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今天的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的需要为自己的任务,已经远远超越了高考。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引进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彻底改变我国现今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状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的研究激情和运用祖国丰富文化的创造精神。还能在语文教育中充分贯彻“文以载道”原则,培养学生与各种人群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培养工作的责任心和计划性,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语文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派林立;世界文化也是风起云涌、精彩纷呈,这都应继承,同时只有继承才有发展,只有良好的继承,才更优秀的创造。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因此在继承中要鼓励创新,所以要研究,要鼓励学生打破旧思想的束缚,不被旧观点所禁锢;要善于吸取精华,剔除精粕。轻视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对的,但盲目崇尚古训,不敢越雷池一步也是不可取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突破,进而弘扬华夏文明。
(二)个人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要想取得突破,固然离不开个人的独立钻研,更需要有同学的合作,集体的协作。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前句讲的是个人学习,后句讲的便是合作学习,而且孔子还认为,这两种形式的学习都会使学习者产生愉悦、快乐之感。
合作学习更是时代的要求,语文学科的要求。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学科,讲究“感”、“悟”。在研究学习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论,相互激励,不时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取得意想不到的突破性成就。北京大学著名美学教授叶朗曾幽默地说:“牛津大学的教授是怎样教学生的呢?就是每周把几个学生合集在一起,教授抽着烟,把烟喷向学生,系统地喷了四年,学生就变成了成熟的学生,这就是熏陶啊!”③这就是典型的互动式交流。
(三)自主研究与适时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自主研究不排除教师指导,而是对教师指导提出更高的要求。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学习者总是要从师受教的。正如韩愈所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两句话既说明了教师指导的必要性,也明确了教师指导的任务与要求,即教师不是要奉送真理,而是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不是要给学生以金子,而是要教会学生化石点金之术。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更要精心,更要适时。开始可能是抱着走(模仿式研究),然后是扶着走(辅导式研究),最后是放手走(完全独立式研究),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语文教育中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变革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教育改革从本质上说首先是观念的变革,思想的更新,教师的教只是手段,学生的学才是目的。所谓学习理论,就是人们对学习所持有的理性态度和执着信念。虽然学习本身具有理性特征,但这不等于人们已正确地认识了学习理论,对学习采取了理性的态度,并进而树立了一种正确而执着的理性态度。面向未来学习如何学习应该优先于学习什么。不知道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哪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如何才能知道。我们应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知识。从继承性学习发展到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从阶段性学习扩展到终身性研究。
(二)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自主设定具体的研究方向。
好奇心是神圣的,是一切创造的动力,居里夫人说过:“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学生正青春年少,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对民族悠久的灿烂文化充满好奇。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已有的资料信息,通过启发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到他感兴趣的课题上来,让学生确定自己在统一课题下具体的研究方向和分课题。所谓统一课题是与高中语文教材同步的课题;如先秦散文,唐诗专题,宋词专题等等。先秦散文又可分为诸子百家;宋词又可分婉约词,豪放词;唐诗又分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若干子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具体的研究方向或分课题,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整个课题研究中的位置与作用,从而有明确的目标观念与系统观念,并制定出详细的研究计划。
(三)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展主体性研究。
本文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