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都离不开作者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和通过这种认识所产生的情感,然后向语言文字转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这种转化能力。中学生作文的创新必须符合中学生身心各方面的特点和规律。惟有在此基础上的作文创新教学,才有生命力和实效,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作文教学学会创新。曾几何时,急功近利的填鸭式教学占满了教师整个课堂,丝毫不考虑被“鸭”化了的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个性心理差异,一律进行刚性的“楔入”。而今,这种教育观念已被如火如荼的新的教学理念所替代,教师一桶水,学生一杯水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是“自来水”,是“挖泉人”。作文教学的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变,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作者、读者、评价者,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一、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乐写
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说起作文时侃侃而谈,流露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真正下笔时却茫无头绪,不知所措。其根本原因就是被作文的条条框框所限,有的甚至还顾虑重重,害怕这样的作文写出去会遭老师斥责。其实,作文教学是育人的好机会,教师的引导不仅仅是指导他们完成一篇作文,更重要的是把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人格意志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其中。我们固然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力求把社会生活中积极美好的方面和动人的事件、欢快的感情写出来,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叶老这句哲语,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今年开学后我让学生围绕暑假生活写作文,其中有一个叫龚明的同学就结合暑假期间邻居买彩票中57万这件事写了一篇作文,读来激动人心,在学生中影响很大。同样是暑假生活,另一位叫胡敏的同学写了暑假期间到襄樊走同学,无意间坐三轮遇到一个断腿的车夫,于是有感而发写出了诚挚感人的《残疾人?“双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妙的作文之道往往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悟”出来的。担作文“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但也不要回避遇到的不良方面。要教育学生敢于面对有违社会规范、道德的现象,要激起他们的愤慨,以主人翁的态度勇敢地开展批评,而作文正是表达自已感情和态度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果能这样培养学生的话,作文的天地也就更广阔了。
二、重视学生实践,让学生乐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作文修改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修改文章的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谈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名言,这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所以我们在新课标下的作文批改,应该把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长时间的自己批改作文的实践活动,去真正达到培养修改作文能力的目的,培养真正受益的作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批,无非向学生说几句提示的话,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该怎样想才对,该怎样写才好……所谓改,无非给学生示范,哪样想不合适,哪样写不妥当,一定要这样想这样写才对头。”叶圣陶先生的这番话,强调教师的示范性作文批改一定要为学生自己批改作文起表率作用,要竭力启发和相机诱导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作文批改中得到启示,学会自己批改作文,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作文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并由此及彼地去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这种在教师示范性作文批改引导下的学生自己批改作文,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性,与新课程改革新理念相一致。
当然作文修改可分为自改、对改和互改等形式,现以互改为例,教师可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或语文自习,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每组指定一名负责人,每人主改一篇作文,要求详批详改,然后每一个组员再交互阅读本小组另外3—5人批改的作文,并在负责人的主持下,评选出一篇优秀和有特色的文章,接着,由语文课代表组织各负责人评比分析各小组选出的优秀文,并从中选出3篇优秀作文和2篇特色文(包括另类文)提交给语文教师最后把关,待老师批准后就可作为例文交回原作者,由原作者和批改者一起对作文进行最后润色,以备作文评讲课使用。
作文修改必须坚持学生自改和小组互改相结合的形式,这种作文批改的形式,能真正让学生在作文批改中处于主体地位,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从根本上打破传统作文批改中的教师“一言堂”,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各抒己见。从某种角度而言,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写出的批语,发表的看法,较之教师,对自己或同学更有启发性,更能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比如王银同学在批改龚明的《我本善良》一文时这样说:“文章真实感人,贴近生活,语言简练,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其淳。”其实作文批改,就是让学生主沉浮。让他们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文批改过程中,并积极接触别人的语言、运用自己的语言,在亲身作文批改过程中掌握语言、让作文实践活动成为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
三、鼓励学生探索,让学生乐评
作文评点是学生情感的又一次体验与交流。批改作文不是作文教学的最后一道工序,而是学生习作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写好作文的开始。因此,我把评点作文作为一次和学生进行交流的环节,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基本做法是:用一节时间进行作文评讲。首先,每四人为一组,每人一本学生习作,四人交叉阅读四篇习作,然后由四人推荐一名中心发言人和一篇优秀习作,并由中心发言人执笔归纳四人对优秀习作的评点,最后,由优秀习作的作者和中心发言人依次上讲台朗读并评点作文,台下的同学可积极发言,参与评点。比如在点评以“生活中的美”为话题的作文时王银对张琴琴的《树枝一景》一文是这样评价的:“全篇没写一个‘美’字,但在内容上却处处渗透着美,本文写鸟妈妈通过搏斗为小鸟争食物来突出鸟妈妈的美,构思较新颖,自然景物描写好,尤其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景的凄凉、萧条来突出母爱的无私,真正写出了心灵之美。”这里的点评,无疑是指学生共同参与的讨论式的点评,不是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教师“包办”式的点评。当然在学生的点评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学生做到两点:第一,要认真“寻宝”。要多从别人的作文中寻找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学会和养成珍惜和尊重别人劳动的品质和习惯。第二,要细心“挑刺”。要多挑出被点评作文中值得修改的地方,努力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以利作者修改文章。
总之,课程改革的浪潮一天高过一天,任凭语文教学的创新,还是要回到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上来,回到母语教学的轨道上来,回到扎扎实实地用个性言语规范、准确、富有情趣地表达上来。惟有让学生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才能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才能展望语文教学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2.《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4期
3.《高考话题作文(方洲新概念冲刺训练)》华语教学出版社
编辑点评: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改的难题,作者作出了可贵的新探索。探索之“新”既表现在教学策略大胆而实用,也表现在符合新课程精神——激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自己动手各显其能。(刘真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