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8 点击数:6231
课程实施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从课程论角度,可以将课程实施视为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在教学论意义上的课程实施,至少包括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无论从何种角度理解,课程实施都是实现预期课程理想的手段。20世纪50~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花巨资设计的课程计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由此引发人们对课程改革过程的深入研究和系统反思,课程实施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比之下,我国课程实施理论研究仍然是需要开发的“西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将变得更加迫切。本文拟就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和本质作一探讨。
一、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
国外课程研究者普遍认同:要想成功地推进课程改革,就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以对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修订和完善。我国课程实施研究起步虽晚,也有学者开始注意到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例如,我国台湾有学者指出,研究课程实施有助于发现课程计划在行动时产生了何种改变、了解教育改革为何失败、为了避免受到忽视或与其他概念混淆,有助于了解学习结果和各种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注: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北:东华书局,1998,400.)就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整体而论,研究课程实施至少有下述三方面的意义值得注意。
(一)利于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有效指导课程实践
课程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课程改革方案究竟是如何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直接测量和界定,以便了解课程实施的真实过程,诸如实施程度、范围、水平、效益、影响因素等,发现课程实施中的实在问题。有研究表明,大多数课程变革方案付诸实施后并不像方案设计者所预想的那样乐观。国外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一项变革方案被采用后,研究者将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分解为12种具体行为,用测量工具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观察测量,结果发现:方案实施的量非常之低,只有16%,也就是说教师的行为只有16%符合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注:张华.论课程实施的含义与基本取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9,(2).)可见,如果没有对课程实施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可能及时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自然也难以对课程实践进行适时、恰当和有效的指导。换言之,不研究课程实施,“摸着石头过河”,即使能够“过河”,也很可能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纵观课程发展史上所出现的众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无一不与课程实施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也正因为如此,才引起人们对实施过程的高度关注。
(二)利于完善课程理论
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在课程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领域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相比之下,对影响课程目标达成的过程却关注较少,出现课程理论系统研究的缺口。就课程改革的发生过程而言,至少有包括课程方案的研制、课程方案的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课程方案的研制,重点在于设计有利于学生最优发展的“精神食粮”配制良方,课程采用一般指做出使用某种课程方案决定的过程,是课程改革的首要步骤,而课程实施则较多地关注采用某种课程方案以后的实际变化程度,研究学生实用、消化甚至发展“精神食粮”的过程。课程实施不等于单纯课程采用,课程改革不是一个事件,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因此,研究课程实施有着美好的前景。
(三)利于设计新的课程改革方案
课程方案与课程实施之间存在着课程理想与课程现实、预期的结果与实现结果的过程之间的一系列关系,这些关系极其复杂、多元,甚至难以预料和控制,由此形成了制定新一轮课程方案的复杂性。要确立新的课程方案,就必须客观地解释这些复杂性,尽可能地清楚这些复杂性产生的过程和原因。譬如,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价值的评估,包括有多大价值,在哪些方面有多大价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价值,等等,可以成为研制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的重要基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往往将采用新课程方案的学生成绩优秀的原因归于新课程方案本身,而对新方案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程度并未作出恰当的估计。实际上,采用了一项新方案并不意味着如方案计划那样进行实施。同样,一种好的教育效果,也绝非仅仅来自好的方案,即使是不太理想的方案,对于高水平的实施者,也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一项研究估计,学习结果35%的差异可归因于实施过程的差异,也就是说,即使运用了同一方案的不同学校或班级的学生,其成绩的差异也有可能达到35%,(注:张华.论课程实施的含义与基本取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9,(2).)这种差异来自实施过程的差异。如果不重视这种差异,很容易过高评价课程方案的价值,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估计不充分,使问题可能延伸到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进而导致新方案科学性和可行性不够。
(四)利于课程实施方案的推广
通过课程实施研究,可以知晓影响课程实施的真实变量,明确课程方案在不同情境中的运作的可能状况,确定哪些变量可能是制约课程实施的关键,哪些变量对课程实施没有多大影响,哪些变量对课程实施产生消极影响,明确众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可以及时正确地干预和控制无关变量,从而估测方案在不同课程实施情境中的不同状况。我国课程实施常常容易出现不加辨别和盲目的“借鉴”,甲地或甲校成功实施某课程方案,很快可以在乙地或乙校找到类似和相同的方案,在近期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很容易发现类似的课程“复制”或“克隆”现象。(注:这种现象正日益滋生令人担忧的“泛教材化”倾向。尽管每个公民都有编写教材的权利,但目前学校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和教材理论,如何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如何为社会和学生的发展尽到所期望的责任呢?)课程实施不是“任务”所使然,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为学生、为社会发展负责的责任和使命。尽责,意味着一切从学生和社会发展出发,一切从实施主体(包括地方、学校、教师)、实施环境或情境出发,科学地处理好影响课程实施的诸因素,谨慎运行实施全过程。研究课程实施,可以为采用实施方案的地区显示一个真实的过程,帮助其理解、修订、借鉴和再造。
二、课程实施的本质
(一)对现有认识的再认识
人们对课程实施的本质有着不同理解,归结起来,主要有下述两种观点。
1.课程实施是将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
在有关课程实施的定义中,这是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且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观点。诸如,课程实施是把某项改革付诸实践的过程,它不同于采用某项改革(决定使用某种新的东西),实施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注: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56.)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课程计划在实际上所发生的情况,以及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注: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8.)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注: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8.)(注: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311.)如此等等。
将课程实施理解为方案付诸实践的观点,基本上可以视为富兰(Fullan,M)等课程学界先驱在20世纪80年代对课程实施本质理解的转译。富兰在1977年认为,课程实施是指任何课程革新的实际使用状态,或者说是革新在实际运作中所包括的一切。这种定义指出了课程方案与课程实施的区别。事实上,课程实施不仅包括把新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还包括课程制度化的过程。不管一个人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实施实质上由三个阶段组成:起始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护或制度化阶段。在起始阶段,计划者要提出诸如哪些人参与、所期望的支持程度是什么以及人们对革新是否准备就绪等问题:实施阶段是“做”的过程,它要求参与实施的人们在教室中或在其他适宜的教育场所试验它;而维护或制度化阶段则侧重于对革新的修改,如果制度化阶段未被计划到,被引入的革新计划将会“褪色”或停止存在,变革就会违背它的初衷。(注:鲍银霞.课程实施文献综述(打印稿).2000.)这说明,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理解为课程实施,尽管能够厘清部分相关概念,但的确难以反映课程实施的全部本质。
2.课程实施就是教学。
这是人们在处理课程与教学,或者处理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时出现的观点。坚持“大课程论”的学者,趋向于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认为,“站到人和儿童的本性是‘活动’的高度,把课程看成是‘一段教育进程’,课程将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开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了,课程根本上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课程实质上就是实践形态的教育”,“课程实施实际上也就是教学”。(注: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20(5).)也有学者认为,“教学过程是对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认为凡是依照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进行的教学就是正常化的教学,凡是未按照课程标准施教的都是不正常的,是应该加以改变的。(注:黄政杰.多元社会课程取向[M].台北:师大书苑发行,1995,131.)这实质上是将课程实施过程与教学过程等同视之。
“课程实施就是教学”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也是有内在联系的。20世纪欧美教育研究领域多以课程研究见长,而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则是教学论优于课程论。但在总体上,20世纪的教育研究领域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为特征的,实质上也是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认为课程即学习内容或教材,教学则是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内容与过程、教材与方法是分离的、独立的。随
本文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