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对策:行动中的校本研究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8 点击数:1354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的一大难题。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大潮中涌现出的校本研究,无疑为我们突破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校本研究作为一种有效的中介和桥梁,与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知识背景、工作特点和思维方式相匹配,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异军突起、形成气候,完全符合实践自身的发展逻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物的发展与逻辑的展开就是完全一致的,事实是二者之间经常性地存在不同步现象。事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正是这种现象的必然反映。校本研究作为新生事物,也必然性地呈现出这样的状态。
一、当前校本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者在认识上的偏差束缚了校本研究的生动开展
在理论层面,校本研究有助于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实践层面,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最终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但在现实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并不如此认为,由于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在对校本研究的价值认识上,仍存在许多偏差,甚至有诸多的误解。这种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看法:
1. “从事教育科研费时费力费钱,并且效果不明显”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当代教育者必须树立的教育新理念。但是,新理念在走向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者观念的滞后,特别是教育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总会遇到很多问题。各学校和教师间的情况千差万别,没有哪位领导和专家可以帮助所有学校解决所有问题,也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型可以仿效,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结合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便科学的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就是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但是,面对社会性的升学率崇拜热浪,很多学校和教师只选择“实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训练提高学生应试水平和应试能力。毕竟,某种程度上“熟能生巧”是多年来被证明了的真理。在时间紧迫、升学压力大的情况下,进行校本研究,注重教师业务能力的改进被认为是一种“务虚”的工作,或者只被当作是一种学校业绩和教师工作成果的衬托。并且,进行校本研究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这一点对于很多非重点学校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同时,校本研究的成效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因此,学校和教师更难以坚持进行校本研究。
2. “校本研究的开展不利于学校的管理与发展”
校本研究的开展,一方面,必然会使学校打破传统的考勤制度和评比制度,否则学校无法深入从事教育科研,这已为很多学校的实践所证明。这必然要求对教师的管理由监管式转向支持式,实行柔性管理,这一转变使得学校领导对教师在所谓的工作时间内是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怀疑:另一方面,学校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对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进行培养,而他们一旦成名则有可能流失,进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无法正常开展,从而对学校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总之,学校领导和教师在观念上对校本研究的种种误解和顾虑,影响着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
(二)僵化的学校管理体制限制了校本研究的有效开展
学校组织结构的科层化、官僚化造成了学校管理机构臃肿、僵化,而学校本身又隶属多层上司主管,自身发展缺少自主性,难以针对学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改革,这种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
1. 学校在管理和决策上缺乏自主权
在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处于国家、省、市、县(市区)、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最低层,成为各级部门意志的最终执行者,长期处于机械、被动的应付之中,对学校管理和决策缺乏真正的自主权。这必然导致了学校领导、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不足,缺乏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基于管理上的便利性,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久而久之,一致性和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必然导致“千校一面”,没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事实上,每个学校由于自身的师资、文化、生源、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具有自己学校特有的问题,校本研究应该针对具体学校的具体问题进行。如果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在人事、财务、规划等关键问题上得不到实质性的体现,学校依然是隶属于行政管理下的职能部门,在官僚化的轨道上运作,校本研究事实上就很难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2. 校长权威的凸显抑制了教师科研主体性的发挥
校本研究不但关注教育管理,同时也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这些问题是学校中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共同体验和省察的,所有观念和实践的改变也需要所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但学校内部层级制的管理模式凸现了校长的权威。目前,我国中小学的管理体制依然以行政化、官僚化为主,校长的真正身份不是教育家,而是具有某种行政级别的官员。正是由于行政化思维的影响,使得校长负责制出现了许多问题。笔者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推行,使得一些校长在运用权力时,对人、财、物的处理到了“为所欲为”的境界,在遵守上级指示的前提下,校长有权决定学校的一切事务。校长不但是学校的法人,还是学校的代言人;校长不但是管理者,而且还被奉为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的化身。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科研又成为校长业绩之一。在一个学校中,校长承担的教育课题毫无例外是全校最多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课题主要由教师完成,这就降低了教师参与科研的自主性、自觉性。同时,脱离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追随热点进行的校本研究,其实效性难以保证。
(三)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和素质偏低阻碍了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
1. 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影响校本研究的质量
目前我国教师的工作负担普遍偏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班额过大。尽管各省规定了学生班额数量(如有的规定每个教学班小学45人、中学54人),可现实的境况却是小学每个班级人数大都60人以上,甚至很多城镇学校高达80人,中学更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教师不但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还要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教育和辅导,导致教师每天平均工作10小时以上。二是低效的管理和评估制度给教师带来过重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如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订了诸多所谓有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教案检查制度,该制度规定,每个学期区县教研室和学校不定期的要对每个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不但要对其教案的质量检查,还要对字体进行检查,导致教师疲于应付,流于形式,既浪费了教师的精力、时间,也浪费了财力,教师所撰写的教案成了自欺欺人的替代品。没有实质性推行的教师聘任制,以及学校为了评估教师实行的末位淘汰制,使教师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导致教师心理压力过大。所以,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从容的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2. 教师缺乏批判反思的能力与习惯,不利于校本研究的深化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大一统的高度集权式的课程政策,课程的制订权仅集中在少数专家手中,一线教师只是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忠实执行者,周而复始地从事着对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活动。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很少怀疑教材内容和教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久而久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日渐丧失,追问课程、质疑教材的能力日渐萎缩,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所必须具有的发现问题、批判反思的能力和习惯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学校和众多的教师甚至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遍认为,教育研究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院系该做的工作,而中小学校的工作是教学,中小学校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受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在中小学校里一般很少开展科研工作。在完成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尽管有部分教师为了解决他们面临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问题,自发地开展了一些研究活动,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因此,教师这种批判和反思能力的缺乏,已经对新课程的顺利实施造成了很大的阻力。总之,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教学模式,使教师从事研究的问题意识,探究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几乎丧失殆尽。
(四)学校经费拮据阻碍了教师校本研究能力的提升
无论教师素质的提高,还是校本研究本身,都需要一定物质的支撑。现实的中小学状况,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财力状况无疑是学校和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瓶颈。公用经费严重不足,转移支付杯水车薪,经费拮据是长期以来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实行一费制收费政策后,固然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但却加剧了农村中小学的财政危机,导致许多农村中小学举步维艰,甚至到了难以维持正常教学的局面。更何况还有的地方巧立名目,抢夺学校仅有的一点财政收入。据笔者了解,山东省有些地市实行了乡镇学校财务统管,作为乡镇教办一级教育管理机构还要从每个学生收取的小学65元、中学70元的学杂费中分别扣除15元和20元,美其名曰统筹管理费。所剩的学杂费已经连学校的正常办公经费都不够用了,哪来的钱购买用于丰富学生知识和用于辅助教师从事研究的图书呢?更不要说派遣教师去外地学习和考察、聘请外来专家学者协同从事研究了。各个学校从事的校本研究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流于形式。另外,据笔者了解,山东省是全面实施新课改的四个省份之一。两年前,各地为了很好的落实课改精神,创造性的实施新课改,各地区、各县纷纷进行教师培训,热情极高,效果也很显著。可是,两年多来,许多地方的热情锐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力紧张,县财政无力支付必需费用,教师所需的培训费和食宿费只能由学校交纳。如果一个学校有一学期有5-6位教师接受培训,每人按照600元计算,仅此一项开支就是3000~3600元,对于任何一个无任何公用经费来源的县城小学和农村中小学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财力的匮乏导致无法聘请有一定研究深度的相关专家来学校指导,导致学校教师的研究因缺少专家的引领而更加迷茫,无所适从,出现了研究问题低水平重复现
本文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