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永恒性注定公开课不可消亡。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开课是教师“精神的盛宴”。相信,无论教师对其鼓掌或指责,都是缘于难以割舍的公开课“情结”。教师认识的提升、改革的冲动、专业的进取,无不与公开课的“滋养”相关。为了对公开课的质疑与责难成为“过去时”,为了公开课“一路走好”,我们必须重视公开课的建设。这是理智的选择,更是现实的需求。拙文试从“公开课的价值认识与开发”切入公开课建设的讨论。
一、“公开课”的价值认识
我们试从两方面认识公开课的价值。
1.公开课的显性价值
公开课之所以为我们所热衷,显而易见的是,它能将教师大众从各自封闭的“私密”性的课堂“召唤”出来,让教师的精神与心灵在“阳光的”课堂相遇、相通,实现教学经验与智慧的共享;单就公开课执教者而言,显而易见的是为其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因为,宝贵的职业自尊心使他们在承担公开课后无一例外地调动潜能,追求成功,当他们不辞辛劳地“打磨”公开课的同时,“公开课”又毫无疑问地“打磨”了教师自身。这种相互“打磨”,使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众多走向教学成熟或走向成功的教师,无不感恩于公开课为他们搭建了专业发展的平台。因此,“展示探索轨迹,交流教改经验,促进专业发展”是公开课的显性价值,这易于为我们所认同,并为我们所利用,且取得不错的效果。
2.公开课的隐性价值
公开课为实践者提供了精神诉求和精神相遇的机会,创设了“传播教育智慧,创生课堂文化”的情景“场”。而这种“场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因而,笔者以为,“传播教育智慧,创生课堂文化”是公开课的隐性价值。但是,由于人们对公开课显性价值的热情关注而忽略了对其隐性价值的体悟,容易厚此薄彼,在意识中很难将公开课与“智慧传播”、“文化创生”等价值取向相联系,并对其价值开发与利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对公开课的功利追求,就难免出现公开课局部的“做秀”或“造假”。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人们就会对公开课“不领情”,甚至有人对公开课全盘否定,认为公开课“可以休矣”。
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教育人理应受到教育文化的熏陶,而精神栖居课堂,才智奉献课堂的教师需要在课堂文化的熏陶中不断更新智慧的“软件”,才能“安全”而“幸福”地生活在课堂。而“卓有成效”地组织公开课是更新智慧“软件”的途径之一。要使公开课“卓有成效”,必须重视公开课隐性价值的开发与利用。
二、“公开课”的价值开发
开发公开课的隐性价值,不仅能消减我们对公开课的浮躁心态,还有利于挖掘公开课的“潜效应”与“长效应”,使公开课成为营养教师心智的“滋补剂”。如何开发公开课的隐性价值?
1.开发公开课的思想引领价值
教育呼唤有思想的教师。但是,由于“思想”长期被神化或者教师“思想”的空间被挤压,“思想”,很难为教师所亲近并主动追求,“做有思想的教师”这一美好追求异化为精神的逍遥。表现在公开课上,教师倾心、倾力于教学方法的新颖、效果的完美,却少有精神与思想的“这一个”展现。那些在公开课中表现不错的教师,往往不能明确而理性地自我表达关于教学设计的所思所想。没有对教学独具个性的所思所想,哪来课堂的风格鲜明和多样?没有独具个性的思想引领,何以产生有思想的教师?在实践现实中,教师的思考仅仅局限于经验的“是什么”与操作的“怎么办”,他们的言说重复着共同的话语,少有自主的精神,独立的主张。改变教师的思想失语,除了让先进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入脑入心”,还需要公开课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思想引领的责任。尤其是应试教育大有市场的今天,“公开课”更应理直气壮地演绎新课程理念,以“思想”唤醒麻木、沉睡的课堂。
开发公开课的思想引领价值,让公开课成为课堂改革的先锋,并不是对其简单的拔高和苛求,而是具有相当的可能性。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有这种意识,是否引起我们重视。例如对于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专业自主精神的教师,尽可能地强化这种意识,让其在公开课中大胆呈现自身对教育的理解,对实践的探索,并开展“有思想”的行动和言说。对于公开课的观摩者而言,需要引导他们通过鲜活生动的教学细节捕捉行为背后的思想火花。只有对于思想火花的敏锐感受,实践者的智慧才能超越操作和技术的层面,跃向思想的高度。而只有思想落脚课堂,教学改革才具有精神的重量!因此,作为公开课的组织者,应注重开发公开课的思想引领价值,为实践者搭建言语思想、交流思想、升华思想的平台,使教师透过教学现场,不仅看到智慧对于课堂的贡献,还要看到思想在课堂中的胜利,从而激励教师亲近思想、追求思想、富于思想。
2.开发公开课的学术交流、研究价值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学术的交流、研究与滋养。而教育实践者的学术交流、研究需要通过公开亮相的课堂而展开。但现实中无论是公开课的组织者、执教者或者是观摩者,共同热衷于、满足于公开课的观赏和操作借鉴价值,冷漠了公开课的学术交流、研究的价值,忽视了公开课研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在封闭的课堂文化影响下,“学术是非”与“人格是非”不恰当的挂钩,使一个个有价值的学术探讨行动刚刚起步,就被过度强化的“职业自尊”这根敏感的神经所“羁绊”。因而理论课堂的话语只有浅层次的意见交换与感受表达,即便具有学术的含量,也多受制于总体的学术话语,而少有不同观点的争鸣。以“学术”的理由挑起思维交锋,激活教学研究的“一潭死水”,无疑能为实践者注射改革、创新课堂的“兴奋剂”。开发公开课的学术交流、研究价值,是传播教育智慧、创生课堂文化的又一明智选择。为此,在公开课活动中,需要教者、观者、组织者三方合力,求得公开课观赏、借鉴与学术交流、研究价值取向的平衡,共同以学术的眼光,以学术的精神理论教学现场,少一些瞻前顾后,多一些率真坦诚;少一些是非评价,多一些问题探讨;少一些花样形式,多一些厚重朴实,使公开课活动因学术精神的入席而增强理性的内涵与文化的含量。
3.开发公开课的多元审美导向价值
在某种意义上说,亮相的公开课理应承载人们多样的审美期待。但事实恰恰相反,公开课形式单一,众课一面的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是课堂遵循着单一的审美规范,我们用单一的课堂审美、评价标准看待不同教学环境,不同学科类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的公开课。而执教者为迎合教师大众与专家评委口味而倾力打造符合标准但风格雷同的“好课”。这不仅造成教师大众对公开课的审美疲劳,而且使教者为降低“风险”而失去自我。同时,这样的课与平时相去甚远,教者内心并不踏实。如果没有课堂审美、评价标准的多元导向,公开课难以出现“多面孔”,教师难以理直气壮地亮相教学个性,教师的专业自主精神更难得到体现。开发公开课的多元审美导向价值,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而且能强化公开课的目的性,使公开课更彻底地实现引领课堂实践的功能。
公开课大致分研究课、示范课、竞赛课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公开课由于取向不同,应具有不同的审美关注点。对于研究课,应将关注点投放到教者是否具有对真实问题的研究,在教学中是否呈现对解决问题的大胆探索,如果有,哪怕这种探索并不成功,我们也应充分肯定其价值。因为课堂所蕴含的研究态度与探索胆识就是一种“力量”之美。将有价值的问题大胆暴露给人看,能启迪人们对教学问题的讨论与思考,激励人们对问题解决策略的热情探寻。相反,那种在课堂中回避问题,消灭问题,没有呈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又看似精彩的‘研究课’,却缺乏应有的力度,丧失研究的真实意义,我们不能为之喝彩。
示范课,是供人们学习与借鉴的公开课,通常被赋予一种思想引领与行为引领的功能。对于示范课,审美关注点应投向课堂是否具有值得学习与借鉴的闪亮之处,是否能点燃观摩者思想的火花,是否能给他们改进与创新课堂的启迪与示范。如果有,我们就不必求全责备。否则,我们的示范课又会追求一种“无懈可击”的完美。而追求示范课的“无懈可击”,往往会失去对常态教学引领的可能性。只能供人仰视的课堂难以真正打动心灵。因此,对于示范课,不要给执教者太大的压力,要宽容而不苛求,不要“逼”教者以教学的“全能冠军”姿态出现在课堂,只要其“长”在公开课中得到真实而有效的展示,我们就应加以肯定。
竞赛课,是竞技性、选拔性的公开课。通过这样的公开课,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以充分展示,职业形象得以有效提升。竞赛课不仅能激励参赛教师专业奋进,而且能调动观摩者关注的热情,拓展观摩者的视界。但是,竞赛课难以避免参与者因对职业自尊心的过度维护而计较得失。当“得”与“失”的情结牢牢系于“自尊”这个环上,便会出现众人拾柴火焰高,千锤百炼“铸”一课。高成本的投入虽能增加获胜的可能性,但课堂却远离常态与真实,公开课的“诚信”因此而打折扣。在一些竞赛课中,我们很难看到教师自身过去的影子,哪怕教师在平时上课具有鲜明的个性,而在赛课中可能会令人遗憾地放弃自我。这无疑与竞赛课的审美导向与评价有关。例如,看课时重形式而轻实质,对教者自身实力与教学个性的关注不够,常常因为形式效果“赏心悦目”而原谅教者的内功不足。这种审美、评价导致竞赛课与常态课面貌相去甚远,导致竞赛课成为常态教学难以企及的课堂“样板戏”。因此,就出现了对竞赛课“可看不可学”的种种报怨。竞赛课,是通过教学现场展示,将观摩者导向智慧与精神同构的审美境界;是通过观察与评价,对教者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成效进行价值判断。那么,对竞赛课的审美关注点究竟应投向何处?笔者以为,不能脱离常态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去关注课堂的形式与效果,不能只评“课”,不评“人”,其审美关注点应更多
本文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