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卢慧文:中西教育,共识大于差异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9-12 点击数:6074

今年的大年初三,在牛津大学的一家餐馆里,一位我敬重的英国教育专家斩钉截铁地告诉我:“未来教育,看东方智慧。”我以为他指的是要学习上海PISA考试成绩高,学习上海的数学课等。他说非也非也。现在机器跑得比人快、算得比人准、记得比人多,将来还能通过大规模精确计算模拟很多人工智能,我们培养的未来的人,应当要具有东方智慧中强调内省,崇尚道德修炼,看重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才能不被机器淘汰。

中西教育之间,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有互相靠近、互相学习、互相融合的可能。人类文明中有一些共同的分母,孩子成长中被证明至关重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的教育中,共识大于差异。

 

教育要有坚守,也要有所跨越

 

教育要“坚守”的,是育人的目标,是成长的本质。要“跨越”的,是思想的桎梏,是方法的局限。

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培养的目标,适合成长的规律,那么无论这个资源或者方法,是来自于传统还是现代,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应该有胸怀、有见识、有能力地为我所用,这是现在这个时代,赋予我们这样的学校和教育者的历史使命。

 

面对教育焦虑,家长应该怎么做?

 

我觉得教育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教育的工具性,教育当然负有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重要责任。教育的另一层含义,则更接近成长的本质,那就是它的人文性。从牙牙学语到流畅表达,从人云亦云到独立思考,从一片混沌到给每个人短短几十年的生命赋予意义。你我的孩子们,未来之所以成为他自己,不是因为知识和技能的些微差异,而更多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

知道自己喜欢和擅长学习什么、了解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最适合自己,在感兴趣的领域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获得小小成就被肯定和鼓励,越喜欢越擅长,越擅长越喜欢,这是学习者梦寐以求的良性循环,教育者没有权力去剥夺,也承受不起剥夺的后果。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日常行为,有多少是在助推,有多少是在阻挡这个良性循环的发生。

 

(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卢慧文在“教育者论坛”上的演讲)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18350;累计访问人数:62242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