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课改实践

课改实践

    “巧立名目”教作文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5 点击数:1840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学生怕作文,是我们教师教“怕”的。教师教得“索然无味”,学生怎能写得“兴趣盎然”呢?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妨巧立一些“名目”,引发学生写作的乐趣。
    “作文超市”
    开设班级作文“超市”的构想来自于学生。一天中午,我进教室,发现许多同学闹哄哄地围在讲台边。干什么呢?凑近一看,原来他们正在争先恐后地“翻阅”我摆在讲台上的一叠刚批改过的作文,并且没觉察我的到来。忽地听到一位男生说:“如果能让我们经常看看同学写的作文该有多好?”一语点醒梦中人,我决定办一个班级作文“超市”。我就在教
    室后面靠墙摆了两张桌子。考虑到尽管是小学生,也得保护他们的“隐私”。我就决定让学生自愿提供作文,当然,我也在暗中做了班上几个作文不错的学生的工作,鼓励他们“献宝”。开始时是五六本作文本,逐渐增加到十多本,后来是二十几本。随着“藏书”的增多,超市里的“读者”也越来越多。更为可喜的是,班级里几个作文困难生也在我的指导与鼓励下提供了自己的写作片段。一时间,课余时间读作文、写作文成了班级里一道特别的风景。
    有人说,作家是读者“读”出来的,没有读者就没有作家。把这个观点引用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也是十分适用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是给人看的,但这个阅读圈实在太小,除了自己就是老师,学生缺乏作文被大众接受的成功体验。在学生眼里。作文不是他自身的需要,而只是教师的需要。作文超市的开设就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一个固定的“读者群”,在这里,学生获得被集体认可所产生的成功体验,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作文交流,而这种交流是自发真实的。
    “新闻联播”
    在教室一角的墙上,有一块小小的黑板,上写四个字:新闻联播。这是干什么的呢?那是同学们们交流“新闻”的地方。谁要是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逮”着了什么“趣事”、“乐事”、“新鲜事”,就简单地把它记在一张小纸条上,经“主持人”审核后,贴在“新闻联播”上。小小的“新闻连播”成了学生们交流信息的“乐园”。当然,“新闻联播”上的信息由“主持人”定期更新,妥善保存,以备同学们随时查寻。日积月累,这里就成了作文的信息库。
    大家都说,写作一定先得有兴趣。这话不假,但光讲兴趣还不行,还得有东西可写。在小学生中,每天记日记的毕竟是少数。写作的素材靠什么方式积累,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新闻联播”的开办,就是去解决这个问题。它既除了学生每天记日记之苦,又开阔了眼界。获得了个人以外的信息。同时,“新闻联播”也引导他们去关心生活,去观察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为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
    “每周一歌”
    “每周一歌”是什么呢?其实它就是“周记”。小学生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取名也一样。为投其所好,我就把“周记”两字换成了“每周一歌”。这里的“歌”是歌颂的意思。每次写作时,我总要让学生从自己或身边人、身边事中寻找“闪光点”,拿出来讲一讲,夸一夸,哪怕是做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行。这样一来,学生们谈的兴致很浓,写的兴趣也高,周记上也充满童趣,充满阳光。
    作文与做人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写出好文章。我认为小学生的作文也是一样,只不过层次不同罢了。因此,我要求学生在练习作文的同时也练习做人。小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可塑性比较强,经常用一些正面的行为与思想去熏染他们,更容易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思想行为习惯。同时,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们总有一种“做好人”的心理向往。而“每周一‘歌”’正是激发了小学生内心的一种向善的心理趋势,更加符合他们的内在需求,在做人与作文两方面达到双赢的局面。
    “故事大话”
    “故事大话”就是写童话。小学生没有一个不喜欢读童话故事的,有时间,他们总是把童话故事书捧在手里,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瞄上几眼。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童话,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写一写呢?我这样想着。于是,在作文教学时,我有意识地把一些童话故事带进课堂。从动物到花草,从海洋到天空,学生们眼里的一切都成为他们童话创作的主题。在童话中,蜗牛憨态可掬;在童话中,橡皮是最勤快的清洁卫士;在童话中,石头唱起动听的歌
    只要价值取向不走偏,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在一般的作文课堂上是做不到的,因此也就有了不一般的效果。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趋势也正从“成人作文”回归“儿童作文”。所谓“儿童作文”简言释之就是“用童言,写童心。”儿童的心理世界、思维模式与成人相比是不同的,他们更多地生活在物我一体的状态。其实,儿童就是天生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想象大胆,思维新奇,观点独特,令成人所不及。可现行的小学作文教学却用僵化、狭隘的方式强迫孩子们反映自己不喜欢的成人的现实生活或成人的思想境界。因此,他们不喜欢作文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35601;累计访问人数:887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