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许多理念较之于现行的教学实际,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它必然会给现时的教学带来不适应。那么语文教学是不是只考虑现时的教育现状,放弃新课标的要求去迁就当前的考试制度和应试需要呢?我的看法是应该把握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将现时的教育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积极改革与探索,在前瞻性和现实性之间寻求平衡点,适度地超越现实,搭建一座可操作的平台。“语文活动化教学”就是这种思考的结果。
一、语文活动化教学概念诠释
“语文活动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范式,它是一种在动态和变化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它力求使语文学习的结构和组织形式活动化,开发学习资源,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成块成条的活动来实施和完成,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与形成各项语文能力。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愿望组织学生参加活动,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去经历、体验、感受、领悟、总结,形成个体的系统知识和能力素质。活动化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不断地对外界环境进行有目的地改造过程。“一方面,活动者在不断感悟和体验自己行为后果的同时形成个体的体验;另一方面,个体也在和他人的共同活动中通过对话交流改造自己原有的经验和观念。”同时,“也是在教育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寻找一种最恰当的感知方式和解释方式,在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过程中创造一种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和活动方式”。[1]
二、开展语文活动化教学需要接受的几个理念
1,知识是“生成建构”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拥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会拥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传统的观点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真实表征,永恒性、真理性、普遍适用性是知识的特点。而“新课标”的重要支撑理论之一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动态的、开放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和假设。知识不是通过传道和交流建立起来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的建构,是在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是在动态的自主探索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2,课程目标要关注学生的生存和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以学生学习和掌握全面的知识为根本目标。对知识体系的重视远甚于对学生本身发展的重视。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课堂设计的最主要的矛盾是不断增长的知识内容含量与课堂能提供的有限的的时空条件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倡导质疑与探究的风气,而不应该仅仅关注静态知识的获得。课程目标应该超越知识而达到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注。
3,课堂内容要兼顾学生的精神发展
在新课标的思想中,学生的发展不只是有文本知识的需求,更有精神发展的需求。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注重升学考试的那部分知识,或者只重视“认知领域”的知识(“事实的知识”、“方法的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从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强调学科的均衡发展和相互渗透;强调教学内容既应该关涉“认知领域”,也应该关涉“非认知领域”(“规范的知识”、“价值的知识”),因为“非认知领域”的知识对学生的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信念、情感、伦理、审美等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4,实践范式要“自下而上”
目前的课堂教学,更多强调教师对课堂知识进行精心的选择与组织,把自认为有价值的知识以自认为合适的组织方式呈现给学生,课堂知识必须按照教师的设计精神与要求来进行。这种“目标——达成”式的课堂范式虽然增强了目标意识、可操作性、规范性,但却牺牲了教育生活和教育现场中的丰富多变性,因而有很大的不足。“新课标”则强调教师与学生一同建构、共同参与的活动理念,主张从教学活动的现场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对课程目标内容进行不断地修正与调整。其教育活动是开放的、互动的、生成的、发展的,因而这种活动必然是“自下而上”的。
5,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传统教学是教师“课堂霸权”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权益,长期的压抑必然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新理念下的课堂,更愿意从学生的个体知识与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与自主选择,把课堂的选择权、活动权、话语权、思维权等还给学生,让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三、语文活动化教学的活动类型
1,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可以分“文本开发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
“文本开发活动”即利用文本资源开发的教学活动,这是“语文活动化教学”的主要的活动类型。对文本的活动化开发,主要指将文本所反映的一种生活场景,一种生活状态,或是一种观念,一种生活的感悟等等,通过改变它原有的条件、情节、表现的形式与方式等等,在课内外的语文活动中再现出来,用我们的理解呼唤出文本作者提供的“语文生活”。
(1)将文本内容“陌生化”。这是利用心理学中“陌生化”的相关理论来开发文本的活动。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熟悉”文本,不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却容易形成师生思维的定势。而将文本内容“陌生化”,既可以使学生持续保持“好奇”,又容易激活课堂思维。
(2)将文本内容“变式化”。“变式”,即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的东西,而突出其本质的东西。就语文学科而言,本质的东西就是统帅文本内容的中心和主旨。因此,“变式化”就其本质来说是形式的变化,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形式上的加工、扩展、重组等。通过“变式”,了解了人物性格,练习了说写,学习了表演,一举多得。
(3)将文本内容“虚拟化”。“虚拟化”是依据文章的内容所作出的种种假设和推理等。如理性强、感性弱的议论性文章,可以虚拟出假设的一方,采取演讲、辩论的方式使真理更明。情节性较强而又蕴涵深刻思想性的文章,我们可以大胆改变原有的情节和条件,多设想几个“如果……那么……”假设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创新的精神,同时又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另外,还有将文本内容“情境化”、向课外阅读拓展的“延伸化”等等方法。“文本开发活动”从“创造学”的目标高度出发,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到了首位,要求“用我们的理解与思考”去审视文本、丰富文本、创造文本,这必然激活学生的心智与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与生活积累,释放创新的激情,逐步养成符合创新学习活动的求新、求异、综合、发散的思维方式,形成创新的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应在“综合”上做文章,除了学习内容的综合,跨领域课程目标的综合,还应该包含学习方式的综合。“综合”的范围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使他们在各个领域里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比如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撰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再如:为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得资料,独立和合作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等。
2,依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以及组织实施的形式,可以分为:指导性活动、自主性活动、师生交往活动 指导性活动适用于那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仍然难以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活动。比如评点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再比如试题讲练活动等等。
自主性活动。比如课外的阅读、作文互评、自测自评等。以“语文课标”中的“口语交际”为例,“介绍”类:自我介绍,介绍家乡,介绍名城,介绍一种动物等等;“独自类”:说笑话,说故事,说广告,谈读后感,发布小新闻等等;“交往类”:采访、做客待客、打电话,当导游等等;“表演类”:演课本剧,当众演讲,主持节目等等。这些都是自主性非常强的活动。
师生交往活动。比如课堂上对文本内容的质疑、分析和探讨等。
另外,从学生主体同外部环境“接触”与“对话”的角度分,可以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活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学生和教师的问答活动等等。当然,还可以从教学活动的性质、目的、地点、时间等角度区分活动类型。 以上的各种活动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一个单位时间的活动是多种表现形态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态不是僵死的,而是动态的。
四、语文活动化教学的主要课型
语文活动化教学,既是一种实践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当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增强了、提高了,其知识水平和考试成绩也就提高了。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建构一种让老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动态体系。 以单元教学为例,可以这样组织对教材的学习:以每个单元的内容为一个大的单位,以活动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以每节课为一个单位活动时间开展教学活动。每个教学单位依据其课型特点突出特色,有所侧重。
1,功能定位课(学法习得课):当前语文课改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项学习方式的革命。新课标对目标的设定,在三个维度上非常重视,“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功能定位课就是在重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前提下,彰显“过程与方法”的课型。要学生掌握的方法主要在于: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文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的“沟通”。[2]
这种课型的重点在于突显读书、学习的方法。以文本阅读为例,就是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和阅读中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技巧。在操作层面上,可以抓好阅读的五个步骤:整体速读——分部扫读——精段赏读——重难点研读——整体回读。力求体现阅读的五个境界:平中见奇,淡中找趣,朴中掘美,繁中选要,好中剔疵。
2,应用对话课:对语文学科而言,实践是第一位的。“新课标”认为,教学不应只是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应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关注“过程”,
本文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