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空前的教育变革。贯彻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给课堂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变革,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焕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验成果让人刮目。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新旧课程转型过程中,难免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需要一个磨合和衔接的过程。因此,在实验成果令人欣慰的同时,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值得探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矫枉不能过正,经过实践,我觉得实施语文新课程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加强语文实践与直接体验生活的关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里的“语文实践”固然不排除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去观察,去识字,去剪报贴画,去搜集资料,去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然而,语文实践的主渠道仍在课堂,让学生实打实地看书、朗读、背诵,进行阅读的思考、欣赏、评价,练习写作的取材、构思、起草、加工、拟稿、修改,练习口语交际——总之,一切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感知、理解、品味、感悟、积累、表达是更重要。更经常,更核心的语文实践。那种认为语文实践就是让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直接参加社会实践获取直接经验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
2、个别展示与全员训练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凸现个性,其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强调个别朗读。的确,个别朗读有照顾学生朗读个性,朗读水平,朗读速度等长处。然而,一味地进行个别朗读,其表现往往是:一人读,众人听。虽然老师也布置听的任务,但相当部分的学生感觉自己与朗读关系不大。个别朗读的时间越长,多数学生读书的实践就越少;被动听读的学生越多,单位时间内的朗读效率就越低。实际上,齐读不仅为全体学生的朗读实践提供机会,还具有扶优携差,共同提高的作用。我们都有经验,一首新歌,跟着哼能唱下去,跟几遍也就会了。若一开始就让你单独唱,不是唱不下去,就是常走调。可见,适当的齐读不仅不会扼杀个性,而且利于全员训练,利于促进优生和学困生各自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3、鼓励肯定、保护自信与客观求是、坚持科学的关系
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加强积极的强化,要形成乐学的氛围;要设法利用学生的注意力,要舍得夸奖学生。老师们为此很尽心,课堂风貌也有了很大改观。然而,也发现有的课堂上——“你真棒”、“好聪明”不绝于耳;画笑脸、奖红旗不厌其烦;抚脑袋、牵握手甚是人情。可老师的热情并不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呢?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戛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要做到该表扬的绝不吝啬,该高歌的绝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我们既要注重人文性,关注人的情感个性,又要坚持科学性,实事求是,揭示真理,做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4、优生发展与扶持学困生的关系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和要求,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因为基础的薄弱,参与性主动性的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得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发言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教学中应充分认识这一现象,研究这一现象,格外注意呵护学困生,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学习的机会,扶持他们发展。
5、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规范要求、良好习惯的关系
实施新课程,老师往往让学生选择喜爱的句段来读。这的确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但学习不能全凭好恶,有时需要一定的强制和艰苦努力;其次,那些“不喜欢”的没去阅读,如何能读懂读好全文?实施新课程要求尊重学习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方式学习,少了统一,多了宽松;少了强求,多了自主,给学生展示个性创设了良好环境。但选择合适方式与规范要求、良好习惯并不矛盾。规范的朗读默读的要求,精读略读的要求,阅读的心理卫生、用眼卫生的要求,坐正读书的要求,书写作业的要求依然不能丢;边读边想的习惯,圈画批注的习惯,作前思考的习惯,自改作文的习惯依然要培养。
6、零碎、偏颇、局部的质疑、讨论、评价与语文独特目的、语文整体把握能力的关系
实施新课程,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质疑、讨论、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占领了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空。若引导不当,这种质疑、讨论、评价大多会是零碎、偏颇、局部的。如:读得大声还是小声,添或漏了哪个字等等,而真正花在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感悟、积累、表达等语文素质方面的功夫不多;真正让学生直接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不多。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影响学生语文整体把握能力的形成。
7、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辨的关系
要求明确,人数适宜,搭配科学,组织得当,训练有素的小组合作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思维火花,形成竞争机制,产生激励氛围;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相反的,组织失宜的小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有沸沸扬扬之场面,无扎扎实实之功效。语文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它需要个体直面阅读材料,独立地有创意地思考,讲究独特的个人体验。教师的分析讲解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样的,任何形式的小组合作也无法真正代替个体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阅读实践。
8、利用多媒体辅助与读书、思考感悟的关系
多媒体为新课程的实施在创设情境,帮助理解,激发想象,焕发美感,赏心悦目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使用中也出现了几种倾向:一是代替了教师的板书,弱化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二是代替了学生的课本,影响了读书习惯、方法的形成;三是直化了语言文字,使阅读失去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它永远也不可能替代学生的自读自悟,过多地使用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的懒惰,想象的贫乏,语言的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