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5)10—0017—02
学生观问题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传统的学生观倾向于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可以随意塑造的“物件”、没思想没情感的“机器人”。结果学生就成
了有知识没能力、有能力没思想、有思想没感情、有感情没个性的“单向度的人”。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推进.作为2l世纪的教师再不能因循守113,抱着传统的学生观来对待生活于新世纪的学生,而应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协调、与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潮流相适应的新型学生观,即“六化”的学生观。
一、人性化的学生观
当代教师要树立人性化的学生观,即目中有人f生)。以人(生)为本。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是血肉之躯和精神灵性紧密相连的完整个体。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独立的人。学生不是机器,不是容器,不是工具,而是一个跃动着生命火焰、闪烁着智慧灵光的独立生命个体。那种随意体罚学生、心罚学生,甚至对学生实施暴力的行为,都是对神圣的教师职业和教育事业的亵渎,是对学生人权的践踏,是对教育法规的公然藐视。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作与自己人格一样平等的人来看待.充分尊重学生,热情关心爱护学生,真诚无私地帮助学生成长与发展,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要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整个人类负责,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和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全人化的学生观
当代教师要树立全人化的学生观,要心中有“全人”,手中有“全活”。学生不是只能成天埋头读书的机器,也不是任由他人进行知识灌输的容器,更不是可以由他人随意使用的工具。学生是一个由身体和灵魂共同构成的生命有机体,他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思想情感、能力才干,他不仅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灵;他不仅需要有健身的意识和能力,而且需要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有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他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教师只有全面关心学生,对学生的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等全面负责,使学生思想、知识、能力、审美、劳动、交往等全面和谐发展,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发展化的学生观
普通的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长身体、长知识、长能力、长思想的重要时期,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身上大都有许多优点,但他们不可能没有缺点。人无完人,更无完美无缺的学生。是人,是学生就必然有缺点或不足。问题在于我们应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待学生的缺点,绝不能因为他有优点而对其缺点视而不见,绝不能因为他有缺点而对其优点熟视无睹,必须全面了解、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学生的优缺点。首先,教师对学生的优缺点要看主流、看特点、看本质、看发展。对优点突出的学生,要经常鼓励他保持优点,及时提醒他注意克服缺点;对缺点突出的学生,要分析他的缺点的特点,形成的原因,并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和发展他的优势和长处,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到扬长避短,用优点克服缺点;对优点和缺点都不很突出的学生,要分析他们的个性,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注意跟他们沟通和交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跟他们交朋友,以便恰当地把握他们的优缺点,找到他们的长处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其次,教师还必须自觉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要努力探索开发学生潜能的途径和方法,从切实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f如发展心理学、脑科学)已经证明不同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极大的发展潜能。实践探索(如暗示教学、超常教育等)也已找到一些开发学生潜能的途径和方法。教师要善于学习和应用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为教育工作服务。总之,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坚信学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学生。即使是好学生,如果不注意及时发现他们的缺点与不足,及时地给予教育和指导,他们也可能“大堤千里,毁于蚁穴”;即使是差生、甚至是双差生,如果我们搞清楚了他们差的特点、差的原因,及时地采取正确的教育对策,他们也可能逐步转化为好
学生,何况“浪子回头金不换”呢?假如我们在某时某刻用某种标准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等或三类学生,那么这三类学生的地位和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三类学生是可以变换自己在整个学生队伍中的位次的,他们的地位是动态变化的,是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努力而改变的。
新世纪的教师要克服过去短视、片面、僵化的学生发展观,要在人生的大背景下,在现实生活和全人观的背景下.思考学生的发展取向,从学生生命全程的需要出发规划学生的发展目标,既要注意学生知识、智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与发展,又要关注学生健康的体魄、纯洁善良的心灵、乐观豁达的态度、友好合作的交往、勤奋质朴的作风等素质的发展:既要注意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与表现,又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巨大潜能,对学生怀有真诚美好的期待,用教师的热情释放学生心中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核能”。
四、个性化的学生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校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是一个独立的牛命存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性的反映。哲学原理告诉我们,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教师必须尊重规律性,“把学生视为具有丰富内心世界和独特个性的个体” 『1』,注意分析和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学生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工作。要确立“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观念,学生成才的道路千万条,学生的成才的模式千万种,教育培养学生的方法也有千万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和要求,教师要打破“完人逻辑”,不要用“科科百分”、“平均发展”、“齐头并进”的所谓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要在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认真落实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
长,用个性特长来带动全面发展,用全面发展来推动个性特长的发展。全面发展的“完人”是不现实的,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保证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是实现学生最优发展的现实选择。
学生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甚至有些方面是超出我们的想像的。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来自生理方面的差异。如性别、体力、视力、听力等;来自需要和动机方面的差异,如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成就动机水平的不同等;来自个体认知风格方面的差异,如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成就动机水平的不同等;来自个体认知风格方面的差异,如场依存与场独立、冲动型与沉思型、分析与综合型等:来自个体情绪和意志方面的差异,如主导情绪的不同,焦虑水平、自制力的差异等;来自气质性格方面的差异,如气质类型的不同,内倾与外倾等;来自能力水平和结构的差异,如智能结构上的不同、智力发展速度的差异:来自社会适应性的不同,如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能力的差异等;来自社会环境方面的差异,如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家庭结构的不同(如复杂、简单或单亲、再婚重组)、家长社会地位的不同等。可见,学生差异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教师要注意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关注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思考每一个学生面临的具体发展任务,做到因人施评、因材施教、区别要求、分层指
导、分类推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2』。
五、主体化的学生观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他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学习活动的独立承担者。既然学生是教育活动的独立主体,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传统教育观念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形成了教师唯我独尊的教育氛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育模式盛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损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代社会是一个提倡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学校教育机构作为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也应该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提倡学校教育活动的学习自由、师生平等、教育民主。从学校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这个角度来看,学校更应该成为实践自由、民主、平等理念的榜样,因为学校是整个社会的“人才工厂”,学校的自由、民主、平等程度,必然会影响社会的自由、民主、平等程度。只有学校崇尚自由、民主、平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和完善学生的主体结构(主要由智力因素组成的操作系统和非智力因素组成的动力系统构成) 『1』,才能把学生引向愿学、爱学、会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道路,使他们善于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科学的学习策略,自主地进行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支配、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使学牛在学习中能够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指导,在活动中能够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教师要注意反思学生自主性发展与自己的关系,建立起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忤发展的强烈意识和正确思路,通过发展
本文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