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塑造学生科学品质和物理教育中的作用
望玉萍
(宜昌东湖高中 湖北 宜昌443100)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提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中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即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是“研究性学习”固有的价值之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其学习目标和课程价值必须体现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它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定位.研究性学习突出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对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促进作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而言,重点并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更重要的在于形成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意识及态度倾向.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一个合格的公民首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高中阶段是公民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新时期多元化的思想潮流直接影响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仅靠制度约束、言论教化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有效地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应改变过去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健康人格得到和谐发展.我们抓住教育改革的契机,以研究性学习为平台,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主导和主体相促进,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体现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时代性的特点,让学生走进社会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自我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培养严谨求实、吃苦耐劳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究、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科学品德.
科学态度和科学品德是研究性学习追求的高尚人文精神.真理的追求需要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研究性学习虽不能与先辈们的上下求索和科学家们的创造历程相比,但同样需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进取的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毅力.
1 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科学品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1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例如学生成功完成的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小溪塔超市物价调查”等要进行大量的调查、采访、分析和计算、归纳、总结.事情零碎而繁杂,要坚持到底需要一段漫长而艰难的时间.这对于培养学生客观、求实的态度和养成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很有帮助的.
1.2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研究性学习中,有很多课题要到艰苦的环境中去调查,收集信息,获得第一手资料,缺乏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不行的.例如,课题“晓峰悬棺解谜”的研究需要访问当地群众,搜集民间流传资料,访问景点旅游部门,访问文体局等;还要翻山越岭进行实地考查,有劳累、饥饿、还有危险.又如课题“黄柏河水污染情况的调查及治理建议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危害的调查与治理对策研究”,在操作过程中又脏又累,对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很有促进作用.
1.3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品质和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毅力
研究性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查阅大量的资料;通过查阅资料可以了解许多科学家和科学成就,知道科学上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顽强拼搏取得的.例如,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的过程就足以说明一切.居里夫妇在一个破陋不堪的工棚里,经过4年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吃苦、流汗,终于从数吨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0.1克氯化镭,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由于放射性的发现,1903年居里夫妇与贝克勒尔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0年,由于居里夫人用电解法首次制得了金属镭,又荣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在世界科学家中是凤毛麟角,而在女科学家中更是绝无仅有.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是与居里夫人顽强拼搏的献身精神和吃苦耐劳、不慕名利的崇高品质分不开的.中学生正处在增长知识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习及以后的工作中只有不怕苦、不怕累,努力拼搏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因此,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了解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就会受到熏陶,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意志力,培养自己良好的科学品质.
1.4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敢于大胆质疑和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化学趣味小实验”、“关于东湖高中田径场的设计研究”等课题充分体现了学生大胆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又如我校学生的科技小制作“任意等分角器”、“电视防雷击装置”、“多功能筷子”、“多功能省力虎口钳”、“壳外吸墨水的钢笔”纷纷在宜昌市第四届青少年科技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学生经过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完成了一系列调查报告,写出了很多高质量的科技小论文.如《从“光棍村”情况调查引起的思考》、《关于当地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分析》获市科学小论文一等奖.《夷陵区太阳能的利用》、《邓村乡农民收入来源的调查报告》、《走进茶乡,认识邓村》、《关于分乡镇普溪村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获二等奖.《关于邓村茶叶发展的调查报告》获三等奖.部分学生参加的实践课题《晓峰悬棺解谜》获市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
2 物理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注重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体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学好物理知识尤为重要.
当前的物理教学,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认可标准,实际的教育是脱离了物理教学原有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物理教学应有的勃勃生机.在一个变革的社会中, 每个人都必须具备高素质的综合技能,在培养这种技能方面,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其他的教学更为有效.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物理知识的能力.
2.1物理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
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了解许多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们艰苦卓绝、坚忍不拔的研究精神.如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经过了4年的探索和大量的计算;法拉第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时,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实验失败的打击,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为人们进入电气化时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还可以了解许多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高科技知识,如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从1960年成功发射第一枚探空火箭和第一枚自制运载火箭到如今成功发射“神舟”6号载人飞船,40多年的时间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还可了解我国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纳米技术、各种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生物能等)的开发和利用也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而且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2研究性学习在物理教学课堂中的作用
在物理教学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不再单纯把学生当成被动抽象的不变的教育对象,而是注入研究性学习的活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看成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主体,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头脑,围绕所学知识多思考,多提问题,大胆质疑和探究,真正成为会学习的人.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间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认识的容器”.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不仅知其之所在还知其之所来,知其之所去.如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养成了观察和思考、质疑的习惯,对五彩缤纷的物理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如拔河是怎样分出胜负的?汽车正常刹车和紧急刹车是怎么回事?火箭是靠什么发射上天的?那么重的飞机和轮船为什么会在天上飞行,在海洋中行驶?人为什么能在钢丝绳上自由地行走?为什么耳朵贴着铁轨可以听到远处火车的声音而在空中却听不到?“闻其声而不见其人”里面蕴藏着什么样的物理学问?发电站离我们的生活区很远,为什么一合上开关,电灯就亮了?海市蜃楼、日食、月食、彩虹、流星雨都是怎样形成的?还有许多与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有关的现象,学生百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