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语文教学 > 方法出新

语文教学

    在轻松中写作,在愉悦中发现 --写作教学中的主体发现与写作心境的关心研究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5 点击数:1184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发现”“创新”这一课程目标,这体现在写作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是:“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怎样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让每一个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获得发现,并有所创造,是目前高中写作教学中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写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作者的需求、欲望、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注意、记忆、直觉、想象等,这里有认识的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心理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意识的显在成分与潜在成分,主体的定势因素和动势因素。一次成功的写作就是一次发现、创造的过程。实现这样的发现和创造的条件更为复杂,它既受写作主体个体因素的制约,如人格情感、生活和知识积累、写作天赋,敏锐的观察力、活泼而具有独创性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等;它还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会的文化背景等。以上这些因素大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营造、积淀的过程,我们姑且称为“长时因素”;此外,还应该有一个很重要的“即时因素”,就是写作主体在写作时的心境,这也是为许多写作实践所证明了的。那么,在教学中,这种“即时”心境与创造性发现性写作实践的关系如何?怎样营造一个有利于创造、发现的良好的写作心境?本研究试图对此作一个初步的探索。

    二、关于写作中主体发现与心境的关系

    通过对高中学生的相关的抽样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创新发现意识,他们在写作时追求创新,并已经获得了一些发现,感受到了发现的喜悦。那么这些学生认为获得这些发现与习作时某种心境有否密切关系呢?相关调查结果是:绝大部分认为发现与心境有密切关系,其中认为有对应关系的占75%,认为没有对应关系的占20.8%。调查表明,写作主体对写作中的发现的具体内容与心境普遍感到有一种对应关系,但是怎样的对应不是十分具体清楚,这也说明实际中写作主体在获得某种具体的发现时的心境处在一个较混沌的整合状态,写作心境和发现的具体内容之间的关系没有非常精细或非常稳定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对应实际上是比较宽泛的。从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创造性写作心境的模糊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但上述内容仍然可以给我们启发,我们在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时可以关注两者的一些重要内容,比如探索这种利于主体发现的心境主要有几方面,并研究如何营造产生这些良好的心境,使写作主体尽量减少或避免焦虑、苦闷等不良心境的发生;在同样的心境下,那些内容更能让写作主体获得发现。

    既然在教学中绝大多数写作主体的写作心境与创造、发现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研究在哪些心境下容易产生这些创造、发现。

    相关的调查结果是:有某种特别刺激的事物,内心受到强烈的感动时,占72.2%;环境清净,心情轻松闲散时,占67.3%;有兴趣,感到好奇时,占41.7%;与老师平等对话,受到启发或被感动,心情特别放松或激动时,占27.8%;已享受到发现的喜悦,或期待自己写得成功,或羡慕别人的发现而自己也想试试时时,占33.4%;大家都有一种力求发现的氛围,自己被这氛围感染,想有所发现并写出一点新东西时6.9%;其他个别的还认为在不经意时有灵感,或在特别生气或委屈时有新发现(所谓不平则鸣,愤怒出诗人)。通过对调查的研究可以发现,写作过程中心境又具有触发性,具有情感和情景的自动性。外界因素对这种“发现心境”有重要关系,这表明高中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发现心境有很大的可造性。

    我们可以进一步从反面作调查研究,有哪些心境严重阻碍了写作中的主体发现与创造。调查结果是:没有时间静下心去体会思考,写得匆忙的占84.2%;缺乏生活,找不到题材,只是应付作业的占83.3%;对写作内容没有兴趣的占37.5%;因其他原因心情不好的22.2%;从没写好过,没信心16.7%;其他还有一些学生认为环境不好,或没有灵感,或学习太疲劳,或害怕写作,或已经写过同类题材。对上述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阻碍写作主体发现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缺乏相对宽松的语文学习的环境,紧张的学习生活,繁重的学习负担严重地影响了写作主体的心境,也相对减少了他们体验思考生活的机会。因此,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的外环境是一个非常紧迫又极难解决的问题,而这决不只是语文这一门学科所能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如此困难无奈的外环境条件下,写作主体的内环境──写作心境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紧张、焦虑,因此,消除紧张、焦虑,营造快乐心境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三、营造愉悦心境、创设发现环境

    当代青年学生所面临的最大心理问题是由升学的压力而产生的焦虑、烦躁、痛苦,他们最大的一个心理需求则是自由、轻松。众所周知,人类的发现、创造大多是在心境自由、轻松、愉快中产生、实现的,而一切紧张、焦虑乃至痛苦则是发现创造最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就要着力营造写作主体的轻松愉悦的心境,为发现、创造创设一个良好的内环境。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引导“出世”,沉入“虚静”

    现实的烦恼犹如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学生的心上,写作时就要让学生暂时放弃现实的烦恼,推开这块现实功利的石头。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关功利的精神境界?我国古代的庄子曾论及“无己”、“去欲”的根本方法,认为要求长期修养,使自己的胸襟、人格都达到“无己”、“去欲”的地步,即所谓“喜怒哀乐不入胸次”(《庄子·田子方》),成为“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庄子·逍遥游》),达到心境的“虚静”(空明沉静的心境)。庄子也指出了进入“虚静”的状态的一种具体方法,即“心斋”(《庄子·达生》),所谓“心斋”是指一个人心志专一,不用耳去听(因耳的作用止于聆听能引起欲望的外物)而用心去体会;进一步则要做到不用心去体会(心所体会到的毕竟还是现象)而用“气”去感应。气具有空明的特点,它能容纳外物及其内蕴。这种“气”只有在虚静中才能养成。所以“虚静”就是“心斋”。不难看出这个“心斋”“虚静”的过程,就是“去欲”的过程,就是消灭一切直接功利性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就要设计这种情境,让学生沉入其中。这种写作情境境设计的关键是,所选择的内容要尽量拉开与现实烦恼内容的距离。教学案例表明,这个内容最有效的常常是“美”,尤其是纯美的艺术,它可以营造一种审美注意、审美“虚静”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把这种审美“虚静”巧妙转移,从而造成暂时的忘忧而“出世”,实现写作发现所需要的自由、轻松、愉悦的心境。这种“虚静”,可以使人的精神沉浸下来,专注于一个目标,使写作主体心理机制处于最敏锐的状态。它的更积极的意义在于使写作主体的创造进入“逍遥游”的境界,因为各种各样的功利欲望是人的心灵的束缚,去掉此种束缚,心灵就安静、明彻、空灵,写作主体的心境就达到了高度自由的境界。我们在高中第二册“写出景物的特征”这一写作单元训练中,先让学生欣赏艺术摄影、风景名画,让学生沉入艺术和自然的美境中,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拓展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现美。这样的教学设计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2.贴近需求,触发激情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驱力的推动下完成的,这种引起并维持个体活动使之朝向一定目标和方向进行的驱动力就是动机,动机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动机内在心理的基础是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按照它们发生的先后次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等级,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到来。写作教学研究也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上着手,找到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最关心的(最需求的)内容,然后以此触发他们的兴趣、激情,从而营造出一种写作的愉悦心境,激发联想、思考,产生创作冲动,实现发现、创新。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学生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多层面的,如社会新闻、热点、焦点问题,自身的前途、追求,乃至生活喜好等等。我们在写作教学设计前就应该掌握学生的种种需求,贴近当前的那些需求设定写作内容。我们在高中第四册“短评”这一写作单元训练中,选择了这样两个材料,要求任选一个进行评论:

    (1)河南省信阳市358厂高级中学的高三女生马娟因为嫉妒同班女生的学习成绩,居然买来硫酸,半夜泼向熟睡的同学张静(本想泼同床的另一位成绩优秀的女同学)……今年10月14日,泼硫酸的马娟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中华网,2003、10、31)

    (2)重庆长寿区的刘立早,1998年以612分的高分上了浙江大学的调档线,但未被他所报的院系录取,后服从分配,到化学工程与工艺系学习,2002年大学毕业后被保送到清华读化学反应工程专业“直博生”。后来,他毅然中断清华大学的“直博生”学业,选择退学,再战高考。今年,他以644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56307;累计访问人数:886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