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在与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师闲聊时,感觉必须弄清一个问题,就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看待语文知识、能力及人文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有时也简化为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是仍然值得探讨一下。因为,我们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方案在讨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这样说:既要工具性,又要人文性,把这二者密切结合起来。理论上这样一说就完了,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恐怕还得具体地来看才行。不可以胡乱结合的。要说清这个问题,就得先说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究竟是什么,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究竟是怎样提高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我们经常提到的用来考试的所谓的语文知识及语文能力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妨先看一个例子,以前曾经有人把巴金先生的一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文中的文章后面的练习题拿给巴金先生去做,巴金先生居然自己也做错了。按照常理,巴金先生做自己写的文章中的问题,应该是最得心应手的了。因为论理解他的文章,应该不会有人超出作者自己的。可是,事实就是他自己做错了自己的文章后面的问题。如果以此为作为语文能力的标准,恐怕巴金先生也是不合格的了。与此相反,根据历年来的高考要求,有人总结出语文知识树,然后按照语文知识树去爬,多少年来果然爬出了好成绩。因此,对所谓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还要作点具体的分析。要看其标准与范围究竟是什么。确实各级各类的语文考试,也逐渐形成了一个语文标准,就是标准化,容易评分的标准。然后根据考试要求把一个本来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语文弄成了一堆干巴巴的东西。在中小学学生中普遍最讨厌的课程居然就有语文课,最不重视的也是语文课。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语文被考试的要求分割得支离破碎,面目可憎了。从而失去了语文本来应该有的面貌。
许多后面从事文字工作的佼佼者都谈到自己的语文成绩的提高是得益于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也就是各种各类的杂书对语文水平的提高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上语文课常常偷看课外书的学生,真正的语文水平反而得到很大提高。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应该反思到,语文其实是离不开人文思想性的文字材料的长期熏陶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语文虽然是一门工具课,既然是工具,就必须有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之类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只有用在各类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性或者逻辑性的读物中时,才能够真正地被掌握。也就是说语文虽然有知识性的东西,但是必须在与人的思想感情,甚至语言艺术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容易掌握,也才容易理解。写作的过程如果脱离人的思想感情,脱离了丰富的人文思想的涵养,那么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会使人感觉语文十分枯燥无味。语文虽然是用来交流的工具,但是交流得有内容,有思想,有感情,这样才会有交流的欲望。交流的功能是要通过交流的内容来体现的。而语文如果一旦被学生视为是无趣的课的时候,语文的魅力就失去了。
一个有丰富思想感情及较高文学修养的人,其表达能力无论怎样都不会低到哪里去。原因就是因为思想情感常常决定了他的表达方式与表达能力。语法、结构、布局、谋篇就是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慢慢体会到的。而且越到后来,越会达到忘境。也就是语文高手,一出手常常合乎语法,结构也严谨,语言也生动活泼,但是他不必刻意去想这个事。一个人总是先有思想情感要表达,才会想到要交流,也才会想到如何去选用词汇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语文的知识、能力是不能脱离人文素养的。让学生喜欢语文,你先得让学生从学习语文中得到思想的乐趣,体会到发现的奥妙,体验到淋漓尽致地表达后的痛快感。一堆被分离出来的语法知识与作文方法只会是十分枯燥无味的。这样的知识与方法,只在相应的考试要求中能够寻找到他的价值,而与实际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并无多大的帮助。
我甚至认为语法之类的语文知识根本无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单独来教。那种字、词、句及语法的分析法,常常是学生十分厌恶语文的重要原因。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够精通中国的文字结构与词句中的文化蕴含,能够用一种生动有趣的方法与方式来作点讲解,当然是好的,但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并无这个文化修养,只会按照教参与教科书上的提示和考试的要求作灌输式的讲解。使学生长期陷入这种被肢解了的破碎知识的死记硬背之中,十分痛苦。
语文的学习最离不开的是阅读与写作这两个环节,中间挑起两头的是思考能力。而现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是这两个环节都很薄弱。读得过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有的学校甚至禁止学生带课外书进学校与进教室。生怕学生因为阅读课外书而耽误了学习,影响了考试成绩的提高。如果承认语文有工具性质,那么工具显然只有在反复运用过程中才会熟悉。而阅读是语文工具的重要的运用过程。语文因有阅读而变得有趣,掐断了语文的阅读功能实质上就等于掐断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写。写的过程表现为工具的运用过程,实际上如果要写得生动而富有思想,必然离不开写的人的丰富的知识、广阔的人文视野及逻辑清晰的思维能力。写要运用到语文这个工具,但是这个工具不会是单独存在的。一切的语法规则与语文技能都可以在阅读与写作中完成。阅读与写作也是重要的思考过程。写不清,实际上是还没有想清,写得清而还没有想清的事从来不会出现。
如果以考试的标准来界定所谓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真正的语文能力其实只需要用写作来衡量就足够了。而写作能力的标准又主要看他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及逻辑性。再看他的语言是否清晰而简洁地表达他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在这个过程中偶然写个把错别字,又不至于影响他主要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我以为无伤大雅。语文教学变成改学生错别字与病句的教学是定位错了。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引起学生有强烈的交流的欲望,从而引起写与说的欲望与冲动。只要兴趣在,只要这种兴趣使他坚持不懈,欲罢不能,那么大量的阅读与经常性地自发去写,就可以克服一切技术上的细枝末节上的小问题。要知道鲁迅、巴金、老舍的语言都不是从语法及作文作法中学习来的,他们都是从大量的阅读与观察中,有了思想,特别是深刻的思想与体验之后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语言魅力的。作为日常工具性质的语文与作为作家的语文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风格与程度上的差异。那种以为日常运用语文,就要注重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而作家才需要注重文学素养,才要关注语文的人文性的看法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