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课改实践

课改实践

    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方式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5 点击数:1337
    【摘要】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课堂方式之一。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相互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提出研讨问题,明确相关要求;适时分组研讨,给足研讨时间;交流合作时间,提高合作质量;追求合作学习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合作学习;课堂方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05)01—0047—02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也由过去的主要针对个体转向小组为主等。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课堂方式。
    一、选择合适内容。进行合作学习
    虽然大多数的课堂学习情境都适合于进行合作的、竞争的和个性化的学习,但如果教师要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堂方式,有必要选择一堂特别适合合作学习的课来作为开端,然后逐渐让学生习惯于这种“新”的课堂结构方式。特别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享有充分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的权利基础上,大力倡导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让学生体会合作与交流对成功的重要。有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生生间和组组问可以采用相互提问、交谈、讨论、共同操作、相互示范、模仿、表演等,通过交流与合作达到彼此了解与沟通。因此合作学习对于解决问题、概念学习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尤其有效。
    二、组建合作小组。优化合作模式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既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的原有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性的合作基础。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和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门担任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地对分组的形式加以尝试与优化,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
    三、提出研讨问题。明确相关要求
    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只有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才是最好的教学。根据他的理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可能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要让学生觉得研讨这样的问题有劲、有趣、有意义,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与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体验成功对于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有极大帮助的。比如三年级“估一估”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在讲授了基本方法后让学生展开小组活动——对高高的一摞本子进行估算,展开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离正确的本数最近。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汇报时的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四、适时分组研讨。给足研讨时间
    分组研讨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这里的研讨时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小组研讨前必须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即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之上感知新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人格独立的一席之地。在相信学生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策划,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带”,给学生以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对于问题的讲解分析要“点到为止”,留给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体验成功。第二阶段进行合作研讨,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并整理准备汇报。如新课程一年级数学中的“统计初步知识”教学: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统计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的个数,同桌合作,要求一个同学拿图片,一个同学做记录,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下图形的个数。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四组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统计收集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学生都积极地投入每一项的统计活动,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了统计任务。在这样的相互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统计思想的熏陶。经过小组的汇报交流,又使得统计中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五、交流合作信息。提高合作质量
    交流信息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可使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通过交流可以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可以互相启发,开拓思维,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也可有效地纠正学生中带有共性的错误认识。同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使每个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这样可以从若干个横向、纵向的比较中让生生、组组意识到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每个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六、注意合作学习,追求教育价值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我们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开始小组讨论,全体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全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又如,老师让小组回答问题时,小组里的人推三阻四,显然,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表现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利,同时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科学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能解决数学学习中“独学无友”的问题,可以使同学之间实现资源的共享,相互取长补短,启迪智慧,使学生互动的人力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同时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和良性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12069;累计访问人数:887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