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态语运用的技巧与策略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体态语及其词汇,充分发挥体态语在教学中的功能。掌握运用眼神的技巧与策略,传情表意;掌握的运用姿势技巧与策略,以助语言;掌握运用表情的技巧与策略,感染启迪;掌握巧修仪表的技巧与策
略,以作示范;掌握巧识学生体态的技巧与策略,以知导行。熟练掌握体态语运用的技巧和策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体态语;教师;技巧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05)01—0062—02
身体动作,每个教师都会做;面部表情,每个教师都有。但是每个教师会做的动作和每个教师都有的表情与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的体态语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丰富的体态语词汇,熟练掌握和运用体态语的技巧与策略。
所谓体态语运用的技巧与策略,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把每一个动作,每一种姿势、表情等巧妙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极大地引起学生共鸣,热烈地烘托出交流的气氛,增加教学效果。体态语运用的技巧与策略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创造性地运用体态语因素进行教学,可以成为一种高超精湛的艺术,有时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具体地说,在运用体态语时,教师要努力掌握以下几方面的技巧与策略。
一、掌握运用眼神的技巧与策略。传情表意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一个眼神里都有一串丰富的词汇”。美国心理学家赫斯经过长期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瞳孔的收缩与放大,既与光线刺激的强弱有关,也与心理活动机制有关,而且瞳孔的变化是无法自觉地、有意识地加以控制的,这就是说,它必然会透露你内在的秘密。眼睛就像内心世界的信号灯,不同的眼神诠释着各异的心态。在体态语中,最重要的是运用眼神的变化来传情表意。人通过眼睛来表露自己,反映内心感情。人对外界的认识、感受可以通过眼睛表达出来。心理学家梅里比安说:“一个人看谁的时间越长,表示越是喜欢他(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运用眼神对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眼神表达出对学生行为赞同、默许,用以传表扬之情。教师要通过眼神表达出来对学生行为的限制、否定,以传批评之意。教师还要通过眼神暗示、诱导,用以达到启迪学生心扉的目的。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亲切微笑,并投以期待目光,就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体验到教师的深情厚谊,从而对学生的言行起着积极的强化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皱一皱眉,或眼光一瞥,或停止讲话片刻,就会使学生领略到教师的威严,令不正确的行为在教师严肃目光之下消失,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应。
二、掌握运用姿势的技巧与策略。以助语言
教学姿势是头、眼、手、身等动作综合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站一坐、一举一动,都应做到文雅而又有风度。就说站吧,要有站样。站立姿势应让人感觉到像棵青松一样挺拔、稳健、激昂,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接受教师的教育。相反,教师不应像石雕一般,两眼只盯住讲稿。死板、僵化,毫无生气。更不应歪着身子懒洋洋的,趴在桌子上,提不起精神来,甚至打哈欠,困倦不已。教师要善于运用头部和手势的摆动,使之和语言密切配合,表达自己的肯定、否定、赞扬、批评等意图。但教师课堂动作要恰到好处,如果教师走动过多,动作过大,手势过频,就会造成学生眼花缭乱,头昏目眩、心神不安,从而产生焦虑,使学生感到压抑和威胁,结果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导致学生心理障碍,影响心理健康。
三、掌握运用表情的技巧与策略,感染启迪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表情的变化,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很大,如果表情能使教师和学生息息相通,那么就可以密切师生感情,增进相互了解,使学生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面部说话和表演,做到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有柔情,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切不要板起面孔,也不要拉长了脸,更不要瞪圆了眼,发脾气,耍态度。否则会使学生心理紧张,导致师生之间的情绪障碍。教师要努力做到:提出问题时,轻轻皱眉,以表示请学生思索;当学生所答非问时,缓缓摇头,以表示有疑问;当学生回答令人满意时,微笑着点头,以表示赞许;当学生一时不能回
答问题时,将手轻轻下压,示意学生坐下,表示尊师的真诚、爱护、信任、鼓励,接收责备之情,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四、掌握巧修仪表的技巧与策略。以作示范
教师的仪容仪表也是一种静态的体态语。它主要指教师的外表特征,包括教师的服装、发型、面孔以及眼镜、饰物等。它是教师个性品质中最明显、最易于被学生察觉的部分,因此对教师个体形象塑造、对师生的交往都有直接的影响。这些静态的体态语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特别是在教师与学生接触中,影响更为显著,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第一印象。
当然教师的仪表、风度是教师心灵的外在表现,教师健康的仪表、潇洒大方的风度,体现了教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情趣健康、性格良好、素养优良、审美正确等,体现着教师职业的要求,体现着教师的个性。然而,教师的仪表修饰、风度形成,又是长期培养陶冶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每个教师要努力追求端庄、谦和、亲切、自然、大方、纯朴等美好的举止姿态,实现为人师表的要求,使那些轻浮、高傲、装腔作势、放肆地说笑、不修边幅、衣裳邋遢、头发蓬乱、留长指甲等不良痕迹荡然无存,使自己的仪表、风度永远成为学生效仿的模范。
五、掌握巧识学生体态的技巧与策略。以知导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运用体态语去影响学生,还要巧识学生体态,做到观行知行,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同外部行动是统一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意愿、态度,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体态语表现出来。用语言表达的思想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体态语则具有真实性,它往往是人的真实感情和心态流露,虽然可能有假象,但也是有所表现的。这就给我们识别学生体态语,提供了可能。
当然,识别和理解学生们表现出的体态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学生个性不同其体态语也不同,即使同一体态,表现在不同学生身上其意义也不会相同。而且,同一个学生同一种体态,由于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所表现出的意义也会大相径庭。所以教师要善于对学生各方面体态所表现出来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防止孤立、片面地依据某些体态进行主观臆测,轻意地做出判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各种体态因素,锻炼观察力,增强理解领会学生通过体态传情的规律,做到正确地识别学生的体态语。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同学身体往后靠,嘴角下垂,眼神呆滞,或把双臂交叉在胸前,脚趾端朝向门口外,尽管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看似侧耳恭听,心却开了小差,教师就会感受到学生听课走神了。或者学生凝视地板或天花板,表现出要硬着头皮听下去或是对老师的一种反抗。这时候教师就要采取措施,改变教学方式,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如,学生在集中听老师讲课时,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往往会眨眼,或双手支在脸颊上,或吸吮手指,甚至挠头皮,跺跺脚等许多无意识的动作,这些动作是正常的。教师要认为是搞小动作、是调皮捣蛋、不守纪律从而要求学生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甚至加以训斥,则不仅破坏了他们认真学习的心境还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