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

    价值中立与教育评价专业化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5 点击数:2651
    价值中立这个概念从它提出以来,一直处于一个非“中立”的地位,有人为它辩护,有人对它进行批判,至今可以说尚是分歧严重,褒贬不一,争论不止的一个命题。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M.韦伯无疑是20世纪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尤其他所提出的价值中立的方法论原则,即使是他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原则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是重大的。当然,本文无意对此作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只是期望能从价值中立的原则中,找到若干合理的内核,结合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从而得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 教育评价制度与活动的若干启示。
    一、价值中立的主要内涵
    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的价值中立,它最大的意义在于把社会科学从神学和思辨的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它是以孔德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思想在价值领域的具体体现。信奉实证主义的学者,他们坚信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是同质的,为此,应该把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移植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去。到韦伯那里,他将这种思想系统化为“价值中立”。对于价值中立,我们至少可以从这三方面来说明其合理的内核。
    1.价值中立的要义
    韦伯认为:“‘价值中立’不是取消价值关系,而是要求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严格划清确定经验事实与实践评价判断的界限”,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者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应同自然科学家一样,只是描述客观的事实,寻求客观规律,把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实然与应然区分开来。强调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科学研究内在的逻辑规程,所得出的结论应是独 立于研究者的价值立场。这是一条社会科学研究者从事研究中的规范性原则。关于这一点正如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各国研究韦伯的专家的‘价值中立’概念也是这样理解的”。
    2.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
    然而,韦伯强调价值中立是指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要采取的价值立场,同时,他也认为将价值判断完全排斥在科学之外的做法并不正确,为此韦伯沿用了李凯尔特的“价值关联”,并将社会科学研究分为:课题选择阶段,具体研究阶段和结论描述阶段。他认为,在课题选择阶段,是高度价值相关的。认为社会事实对于研究者来说,“宛如海滩上的卵石在等待着被拣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通过它去打量世界的精神眼镜”。也即价值因素会不可避免地进入研究者按其认识论的兴趣和自身的价值立场与研究对象所之问的价值关系。但一旦确定了课题,进人对客体的具体研究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就应遵从客体本身事实的指引,摈弃个人的主观的价值判断,得出对研究对象客观性的结果。而到第三阶段,结果描述阶段,他又认为,也应分清“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的区别。为此,他又将前者与后者分成“描述事实”与“提规范性建议”。有学者曾逻辑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韦伯将‘描述事实’与‘提规范性建议’看作区分科学与信仰,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和衡量研究者是否从他的小团体的评价中解放出来的实践标准。”从中也就可以看出,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选题阶段以及最后结果的应有阶段,是与价值、信仰等因素关联的。
    3.科学的外价值与科学的内价值
    韦伯为了进一步说明其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内涵,他还将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分为科学的外价值立场与内价值立场。“所谓科学外价值立场是指研究者的世界观和阶级利益倾向。所谓科学内价值立场是指研究者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后所遵循的科学原则和科学规范”。韦伯认为,研究者要完全摆脱科学外价值立场是十分困难的,为此,他一再强调研究者“应当克制对它(社会事实)公开发表个人见解。
    由此可以看出,韦伯为了保证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对其价值中立的概念进行了系统化的论述。当然,由于其阶级立场的资产阶级、价值论上的主观主义和方法论的客观主义,这一理论也只能是“总体上包含根本缺陷但又有局部合理性的西方社会学方法原则。”但是,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对我们的评价活动公正地得以开展还是带来了不少的启示。
    二、价值中立与评价
    在我们对价值中立的主要内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结合我们的评价来作进一步的讨论。
    1.价值与评价
    什么是评价?如果我们将评价理解为在一定价值观支配下的认识活动的话,那么评价就与价值与认识密不可分。对同一社会事实、或研究结果,由于其价值观、阶级立场、信仰的不同,可以说得到的评价结论是完全可能不同的。
    就西方价值哲学而言,至少已形成了主观价值论、客观价值论、过程哲学价值、系统哲学论等学派。其主要分歧在于他们对价值的不同认识。主观价值论认为价值的本质在于满足主体的需要,如有的认为价值取决于兴趣、有的认为取决于情感;而客观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客观的、绝对的、先验的,许多事物本身就是善的或者是恶的,它只能凭人的直觉来把握。而过程哲学价值论与系统哲学论相似,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体,他们把有机体系统的价值表述为:“系统主体目标和达到目标的主体方式或主体选择性范畴”。但由于西方主观价值论的影响,过程哲学价值论与系统哲学论等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同时由于其唯心史观,也注定了他们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从其诞生时并没有哲学价值的范畴,但由于其唯物的史观和辨证的方法论,只有她对价值的理解才是最科学的,才真正揭示了价值的本质。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中可以看出,价值从本质上属于一种关系范畴,即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而体现的。
    2.价值对象性与价值
    那么,主体客体这种关系是怎样形成价值关系的呢?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关系的联结在于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的价值对象性。所谓客 体的价值对象性是指“描述事物社会存在特征的 基本概念,是自然物体或人造客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履行的功能与作用”。只有当主体具有某种需要,而同时客体本身也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性,才能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体现出价值。缺少主体的需要,或者主体有需要,但客体的本身没有满足这种需要的价值对象性,那么,主、客体就没有形成关系的可能性,也就无法谈论价值。
    可以断言,我们说某个事物具有价值或者没有价值,那必定是通过评价以后的结论。通过评价,可以使事物固有的部分价值对象性得到体现(一般而言,每次评价只是揭示了某个客体部分价值对象性)。“客体的功能状况,客体的价值对象性还不是价值;价值对象性只有在评价中才能作为价值而实现。因此,评价虽然不是构成事物价值的内在要素,但它却是使事物的价值对象性外显为价值的重要手段。
    3.价值中立与客体的价值对象性
    就科学评价的过程而言,其本质是同科学的研究过程相一致的。正如前文在论述韦伯的价值中立时更多的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确定了选题之后,就一次科学的评价而言,一当评价的目的确定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是收集关于评价对象的信息,可以说,任何科学的评价如果不以客观的事实为前提,那么这个评价的结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这也就是说,当评价的过程进行到在揭示事物客体的价值对象性的时候,就应该保持价值的中立,而不应戴着“有色的眼镜’’来打量客观存在的价值对象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韦伯的价值中立说为我们进行科学评价时提供了一种启示。
    当然,韦伯的价值中立说还涉及到价值关联与科学的内价值与外价值,我们将结合第三部价值中立与教育评价来作进一步讨论。
    三、价值中立对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启示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管理及其教育质量控制的一种方法,越来越为广大的教育者所重视。尤其在基础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积极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评价制度及其评价的具体实施,无疑是强有力的指挥棒。然而,教育评价理论的本身,离形成一门完善的科学,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们是否可以从价值中立这一遗产中得到一点改革的思路?
    (一)教育评价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就教育评价的主体而言,可分为教育的社会评价和教育的个体评价,由于客观存在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反映在需要上,可能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冲突。但必须看到:“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创造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也就是说,私人利益是与这些条件和手段的再生产相联系的。这是私人利益,但它的内容以及实现形式和手段则是由不以任何人为转移的社会条件决定的。”因此,作为调节社会资源,引导个体评价的教育社会评价,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事实上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就是一种社会评价制度。并且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实践,从这一意义上说,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方法论原则的价值中立,是能给我们教育评价的改革带来启示的。
    2.就目前我国教育评价的现状而言,可以说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之一。正因为评价涉及到价值观、阶级立场、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现实的教育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评价的目的往往存在着以办学的成果代替学生的成长。这种现象无论在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具体办学部门,看重的是学校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19459;累计访问人数:881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