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

    创造型教师:一个值得推广的概念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5 点击数:3127
    当前,教育理论界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新型教师”、“引导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创造型教师”、“智慧型教师”等等。旧的概念热闹一阵后逐渐消失,新的概念又不断涌现。笔者认为,创造型教师这一称谓具有概念的准确性、概括性、可接受性与流行性,用这一术语可以准确反映当今社会及教育对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为此,本文就创造型教师概念的合理性、创造型教师的含义与特征等问题作一些讨论,以期广大同仁对这一概念的重视与倡导。
    一、创造型教师概念的合理性
    创造型教师这一概念,从理论上说,是教师劳动本质属性的反映,与教师劳动的本质特点相一致,经得起理论的推敲;从实践上看,是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与现代教育活动特征相一致,经得起实践的审视;从国际视野来看,也是各国对教师素质的一致要求。
    1.教师职业本质:创造
    教师职业是一种独特的、带有个人色彩的个体劳动,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什么确定不变的固定的程序及治教法宝,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育内容及不同的教育条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才能,进行独立创造,设计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方法,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
    有人认为,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简单劳动,专业化程度低。其实,这是对教师职业的偏见与无知。就教学来说,在固定的知识面前,教师发挥创造力的天地是无限的,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即便是传授知识,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就育人来说,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样也是充满着创造,是一种有着强烈艺术色彩的活动,教师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文化素养、人格魅力等条件达到教育的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过程。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他说,在他所熟悉几十种专业的工作人员中,没有比教师更有求知精神、不满足现状、更充满创造思想的人。
    2.信息时代呼呼:创造
    当前,自主创新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在当今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巨大改变,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置于核心地位。创新的重要性在信息时代被重新估价,创新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关系到民族进步、国家存亡的重要因素。为此,“为创造而教”已成为教育的流行口号,培养创造型人才,成了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传统的教师把自己定位于知识的传递者身份,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讯非常发达,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接触大量的知识,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答案是教师必须改变角色身份,把自己定位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创造型教师之上。为此,学校教育应当提供一切机会促使或推进学生创造潜能的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方法及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样,教师应当自觉地意识到这种变化,改变陈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承担起培养创造型人才这一历史重任。教师只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才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具有很强的独创性,从而加以模仿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3.国际教育共识:创造
    有人把二十一纪的教育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世界许多国家把培养创造型人才列入“引人注目”的战略计划。为此,教师的创造能力成了许多国家对现代教师素质的重要要求。俄罗斯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思想信念、熟练的教育技巧、广博的学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不断进行创造和思考、具有开阔的胸襟。”美国要求教师要善于创新、学识丰富、富有同情心、诚实正直、热爱学生、热情开朗、富有教育能力等。日本的教育学者在提出衡量一名好教师的标准中有一条就是“特别关心科学研究活动、工作有创造精神。”美国经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用新技术的新兴产业,而新技术新发明则凭仗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的脱颖而出需要教师提供适合的土壤与环境。
    二、创造型教师的含义
    尽管人们都在使用创造型教师这一概念,但对创造型教师的含义却见仁见智。顾名思义,创造型教师是指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但这一界定尚失之笼统、粗糙。国外一些学者曾给创造型教师下过不同的定义。比如,苏联教育家哈尔莫夫认为,创造型的教师是指关于设计学生最近怎么发展,今后的一段时间又该怎么发展的教师。日本学者波多野完治说:“创造型教师是不僵化的教师、心智灵活随机应变的教师,而且是不断渴求新知识、向往新事物的教师。”美国创造教育的权威史密斯认为,“创造型教师是吸取教育科学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中积极运用并能发现新的实际方法的教师。这些定义从不同侧面勾画出创造型教师的形象和特征。
    有的学者认为很难界说创造型教师这一概念,他们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考察判断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性。美国教育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型教师在工作中必须遵循五个原则:(1)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2)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给学生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5)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日本学者恩田彰则从创造型教师特征加以界定:(1)善于诱发学生的动机和及时给予评价:(2)善于使学生自发地学习和发挥他们进行研究的主动性;(3)善于组织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学习环境;(4)善于提出适当的课题不使学生气馁;(5)善于创造令人感到温暖的互相谅解和理解的气氛;(6)善于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立性;(7)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形成概念;(8)善于创造性地组织小组学习;(9)善于建立与各类专家协作的体制,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些论述从教育教学的具体工作角度指出创造型教师的内涵。
    笔者认为,创造型教师是有层次之分的,或者说,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有层次的。创造型教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层次,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符合教育规律和原则,具备现代教育的特征。在处理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时,不是僵化教条式的,而是灵活机智地加以解决。二是创造层次,即能进行教育创造。教师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武装下,对某些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细致的研究,从而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或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教育创造主要是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反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在当今,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于一致。所有的教师都应达到基本层次的要求,并努力成为创造层次的创造型教师。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创造型教师作为现代教师的代名词,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尽管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其内涵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但现代教育具有一些公认的特质,比如终身教育、通才教育、个性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化、国际化、个性化等等。为此,从宏观层面上看,创造型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具有现代师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因而要求教师具有父辈化的人格特征。不苟言笑、威严呆板成了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固有形象,教师依靠虚张声势的“威严”来建立威信,其结果或是使学生成为唯唯喏喏的“小奴隶”,或使学生产生对立、反抗情绪。而现代教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才能的发挥。因而,现代教师要形成民主的、开放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创造平等的、和睦的、合作的师生交往氛围,只有这样,才会给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2)具有现代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德育观,致力于学生身心发展。传统教育往往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知识的容器”和“可塑物”,强调学生知识的掌握,而现代教育则要求把学生当作“人”,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素质。在现代教育观、人才观下,教师就不会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就不会把注意力仅集中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就不会采取一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来追求学生的成绩,而是给每个学生以机会,让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以健康的发展。在当今信息社会,随着网络与网络教学的兴起,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与引导者的角色更加强化,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发展学生的生命意义。(3)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现代教育思想要通过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来体现。目前各国教学新方法新手段层出不穷,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等手段广泛运用,指导自学、问题发现、研究性学习、团队教学等教学新模式不断涌现,教师要善于及时学习与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运用讨论、提问、置疑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要善于给予保护和鼓励,随时捕捉学生的创造意念,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获得结论。
    以上三个特点是基于信息时代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发生的深刻变化而提出的。在信息时代教育中,教师要从“传递型”、“复制型”角色变成“创造型”角色,这种创造型教师首先是吸取新的教育科学知识,灵活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其次才是在此基础上,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大胆实验,反复探索,提炼出成功的新经验,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前者是基本层次的创造型教师,后者是创造层次的创造型教师。因而,笔者认为,创造型教师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创造型教师是能遵循现代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能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并进行教育科研的教师。
    三、创造型教师的特征
    创造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与判断,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1.知识特征:灵活贯通的知识结构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18004;累计访问人数:88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