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管理及课程管理效能
课程管理(curriculum management)这个概念对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来说虽然不完全陌生,但正式使用课程管理概念的学者并不多,且在用法上存在较大差异。(1)课程管理是系统地处理(课程①)编制技法和人、物条件的相互关系,以教育目标为标绳,加以组织的一连串活动的总称。(2)课程管理是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和检查。(3)课程管理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有领导、有组织地协调人、物与课程的关系,指挥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使之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4)课程管理是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5)课程管理就是对课程运作过程的管理。
综观上述课程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课程管理概念的差异主要在于不同的学者对课程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只要课程概念明确,课程管理的概念也会清晰。当我们将课程界定为课程实践活动时,课程管理就是有关人员或组织对课程实践活动的管理。从管理主体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课程管理分为两个层面:教育行政的课程管理和教育机构的课程管理,前者指的是政府课程管理,后者指的主要就是学校课程管理。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后者,即学校内部管理者(例如校长)对本校课程实践活动的管理。
二、课程管理效能模式
不同的学校因其所处环境和自身条件各不相同,故而应采用的有效课程管理效能的目标模式是课程编制目标模式的延伸,它依靠的是课程管理活动要有明确、可度量且人人都能接受的目标,这就使得单纯目标模式的应用是相当有限的。例如,教师关注的是管理活动是否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关注的是管理活动是否指向考试成绩,而行政人员则可能关注其它方面。因此,是否选用目标模式来评估学校的课程管理效能,能否制定一套全面的课程管理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已有研究表明,当资源有限时课程管理要在短期内完成多方目标是相当困难的(Cameron,1978;Hall,1978),以有限资源达至最大最全面的管理效能,往往只会使教育机构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选用其它课程管理模式。
1.资源模式(Resource Mode1)。由于不同的人员对课程管理会有不同的期望,课程管理活动有时会被迫制定许多不一致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期望及期望带来的资源多少就成为评估课程管理效能的关键因素。资源模式假设,教育机构的课程管理和课程活动需要很多资源,如果该机构的课程管理活动能获得所需资源,就可以认为该课程管理活动是有效的。这些资源包括受教育者的数量、素质、优秀师资、其它团体的支持等众多因素。
当学校课程管理所定目标和其效果有明确联系,并且所需资源又相当宝贵时,该模式是适用的。例如,在许多私立幼儿园,管理者往往将争取生源和外界的支持作为其课程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当他们能够吸引众多幼儿入园并且获得外界各种团体的支持时,我们就可以认为其课程管理是有效的。在存在激烈的资源竞争情境下,资源模式是恰当的,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弥补了目标模式的缺陷。但是,该模式过分强调资源的获取和期望的作用,就使得课程管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对课程本身发展的重视,特别是当所获资源又未能有效地运用于课程发展时,就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2.过程模式(Process Mode1)。就系统观点来说,教育过程及课程活动往往决定教育质量及课程管理目标可达到的程度,尤其是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课程编制本身及课程活动被认为是课程目标的重要部分,所以,课程管理的过程模式假设,课程编制内部及课程活动顺畅,则课程管理就是有效的,课程管理应重视过程而不单是结果。因此,课程编制过程中诸多活动及课程活动自身就成为判断课程管理是否有效的重要指针,例如教师的参与程度与发展、教育环境的布置、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与发展、决策者的决策方式等。课程管理效能的过程模式是课程编制过程模式的延伸,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前教育理念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却有诸多限制,例如课程编制过程及课程活动自身的监督和有关数据的收集是相当困难的,同时也易产生“重方法、轻过程”的弊病(Cameron,1978)。
3.认受性模式(Legitimacy Mode1)。在20世纪后半叶之前,外界环境的变化尚没如此迅速,学校所受校外环境的挑战相对较少,但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全球性经济的冲击,学校不得不面临由转变带来的挑战及发展。学校一方面要为资源而激烈竞争,又要克服内部障碍;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外来的挑战及对课程的问责(Accountability)与“物有所值”的要求。当前,缺乏周围环境的认同,学校几乎是不可能继续生存的,据此,有研究者提出了认受性模式。
认受性模式假设,学校要努力争取校外公众的认受,以避免被环境淘汰(Cameron,1984),如果管理者采取了相应措施使得学校及其课程得到公众的认可,或在市场活动而得以生存,就可以认为是有效的。因此,该模式的评价指标与学校及其课程的公众形象和印象有关。当学校处于存亡关键时刻,可以采用该模式来判断一个学校的课程管理状况。例如,在我国当前许多城区的小学生人数逐渐减少,有些小学会因招生不足而不得不关闭或合并,这些面临危机的小学只有成功地获得外界环境的认可才能得以生存。
近年来,国内外都比较赞同的校本课程就强调家长对学校课程的参与与决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支持了认受性模式评估学校课程管理模式效能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认受性模式强调学校对校外环境和公众认同的重视,当环境竞争激烈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