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笔者利用自行设计的“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对皖北地区部分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从而探讨影响高中数学新课程发展的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但愿能够对下一步在我省推行《新课标》会有所帮助.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总体评价;(2)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理念的理解与认识;(3)对高中数学新教材编写内容的认识;(4)教师的培训;(5)对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认识;(6)考评制度.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并且利用比较分析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在皖北地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省示范高中、市示范高中以及民办高中进行分析,参加调查的对象,学校领导20名(男15名,女5名),参与课改的教师100名(男65名,女35名).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走访以及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分领导问卷和教师问卷.由于这次调查是笔者为了研究高中数学新课程而进行的个人行为,绝大多数领导和教师都是很支持的,但也遇到过一些阻力,他们最终被笔者的执着所打动.笔者亲自到学校,将问卷发放给学校领导和教师,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问卷回答完毕当场收回.共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其中校领导有效问卷20份,教师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100 .数据采用Excel、Spssl0.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收集处理(数据精确到0.01).此次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选择题的形式.同时,为了避免漏掉大家所关心的一些问题,还设有一道开放性的问答题.如:“你认为目前影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因素还有哪些?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总体评价
从这次调查可以看出,省示范高中以及市示范高中的领导及教师普遍认为: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说,成绩与问题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对矛盾.对于成绩,必须给予肯定;当然,对于存在的问题,也必须给予正视.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冷落和忽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则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现.突出表现在: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形式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素养,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以想象的,也难以企及的.参与课改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意识和追求,用他们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讲授,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这实在是了不起的进步.另外,民办中学虽然是个较少的群体,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从这次调查可以看出,民办中学的领导普遍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只能使民办中学的日子越来越艰难.因为他们的教师多数是退休教师,再加上没有参加过新教材的培训,因此,他们很难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2.2 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理念的理解与认识
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形条件.要顺利进行课程改革,首要的是准确把握课改理念,科学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省示范高中以及市示范高中,校领导中有15 的表示深刻理解,60 的表示基本理解,25 的表示还有不理解的地方.30 的教师表示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完全能够深刻领会.65 的教师认为基本能深刻领会,只有15 的教师表示可以基本理解,但不能深刻理解.另外,民办中学70 的领导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知之甚少,只有30 的领导表示有所了解.民办中学80 的教师搞不清楚新课改的理念.再加上民办中学的生源较差,因此,民办中学的教师仍是按传统方法教学.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学校领导对课程理念缺乏足够的认识,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普遍认为“不管课程怎样改,总得以抓升学率为主,这与他们的政绩挂钩.”新课程理念与学校领导传统观念的冲突,导致学校领导的指导思想对准了各种选拔性考试.这就必然导致教师围着考试教.对于教材中凡是《考试大纲》不作要求的内容,就不再讲解或者只是简单地讲一下.
此次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学校领导的年纪偏大.有的已临近退休,传统观念在他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思想守旧、知识僵化,对新思想、新理念接受较慢.更有甚者,听不进年轻教师的课改新方案,在他们眼里只盯着学生的分数,笔者走访的一名优秀教师,深有感慨地给笔者诉说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他曾带领学生参加了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搞过几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结果期末考试,学生成绩下降了,于是校领导多次找他谈话,他只有再回到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笔者认为:目前中学管理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改革如火如荼,但为什么不在学校管理体制上大动“一刀”呢?要改变目前中学管理体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废除“校长终身制”.选拔年轻有为、富有创新思想的优秀教师担任,引进竞争机制,能者上,无能者下,这必将给教改带来活力,这必将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向上.
2.3 对高中数学新教材编写内容的认识
此次调查发现,省示范高中以及市示范高中80的教师认为: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的向量、概率与统计、导数及应用等内容对帮助学生了解一点现代数学知识,对大学与中学知识的衔接大有好处,尤其是每个章节的阅读材料和部分章节的研究性课题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大有裨益,每一章的小结也写得较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新课程教材,在以下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教学应用意识;强调本质,注重适度形式化;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等,这些方面得到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的普遍认同,但是在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80 的教师认为,目前高中数学新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教材内容的编排仍沿用传统的“直线式”方法,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如果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比如平面向量与平面解析几何的知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高一下学期学习平面向量,高二上学期学习平面解析几何.如果在解析几何部分能设计一些与平面向量有联系的例题或习题会更好些.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外,课本中例题和习题的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力度不够,不能达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功能,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应该丰富多彩.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多数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仍然停留在以题目所提供的条件来研究题目,与实际生活相距太远,老师们对此研究性学习课题多数都是作为正式内容讲解.因此,目前新课程的研究性学生课题形同虚设,达不到研究的目的.
调查发现:90 的教师认为目前高中数学新教材内容太多,课时太紧,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国家规定课时是每周5节,而目前不少学校连星期六、星期日的补课都算进去’,数学每周安排10节仍然感到时间较紧.其中理科正态分布、线性回归这些内容,其难度已超出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即使老师讲了,学生也很难听懂,建议把这部分内容删去.
2.4 教师的培训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保证新课程改革顺利地推进、持续稳定地发展,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教师培训工作,以实现教师理念上的转变、理论上的升华、实践上的超越,调查发现7O 9/6的学校领导认为,教师培训要假期与平时相结合;20 9/5的学校领导认为,培训是利用定期的教研活动来进行;lO 的学校领导认为教师培训一般安排在假期.
笔者曾多次参加过培训,从中体会到:目前对教师的培训太形式化了,达不到培训的目的,使教师得不到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办单位主要是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他们多数以营利为目的,培训时间较短,培训期间常发一些与中学教材毫不相干的书籍.(2)主讲教师多数都是大学的教授或讲师,所讲内容与高中新课程严重脱节.有时讲解得太深,中学教师很难理解.
笔者认为,要解决好培训问题,教材编辑部门应编写与教材配套的培训材料,同时,组织各地教研员进行专门培训,再由教研员对教师进行培训,逐级培训,逐级落实.
2.5 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
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这次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暴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此次调查发现,目前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究.
2.5.1 课堂有温度却无深度
在封闭式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闷课”的主要特征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闷课的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
本文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