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文本的转换是课程实施效果得以体现的前提条件,没有课程文本的转换就不会有真实的课程实施效果。课程文本在课程实施中,首先是法定文本到校定文本的转换,再到师定文本,最后转换成生定文本。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文本转换的主体是不同的,各级转换中采用的原则、手段也是不同的,因此表现出来的结果也就存在着与原来不完全一致的失真现象。
许多人认为,只要是事物失真就一定是不良影响。其实这是对失真本质的一种误解。实际上,课程实施中的文本转换失真性质及程度会因转换时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及其强度而不同。关于失真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发展方向分为正向失真与负向失真。
1.正向失真。正向失真是指课程实施中的文本转换失真虽然在形式、内容和功能等方面与原来的不完全一样,但它的这种出入却是积极性的,也就是说这种类型的失真可以给课程文本的转换带来超越式的变化,即不论是内容、形式还是功能等方面都会在某些方面超出了原来预设的水平和要求,可以为课程文本带来创新与完善,、使课程实施的文本转换过程成为不断完善并超越预设课程文本的过程。
2.负向失真。负向失真在课程实施的文本转换中能产生消极影响,是一种破坏性的修改,它能够给课程文本的转换带来衰减式的变化,课程实施中的文本转换结果没有达到,甚至是偏离原来预设课程目标的水平和要求。负向失真能够通过文本内容的疏漏、功能的衰减、目标的缩退造成实施的结果背离预设课程文本目标的初衷,降低课程实施的成效而导致阻碍作用。
课程文本转换负向失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是在解读的条件和背景下产生的,因此解决此类问题,解读过程是关键。因此,这里我们仅就课程实施阶段的解读者的因素以及解读的基本途径来分析并提出弱化和消减负向失真的策略。
(一)课程文本解读者在课程实施中的要求
1.课程意识的形成。(1)形成课程参与意识。课程参与意识的形成实际上就是课程责任意识的培养,它是社会成员课程利益主体需求的体现。全社会各个范围的社会成员(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意识到自己是课程利益主体的一部分。课程利益主体意指一个人或团体拥有参与和评论提出的课程设计的权利,对课程实施中发生的事情有知情权。这种通过课程意识的形成而体现出来的权利对于解读者解读文本是极其重要的。(2)形成课程生态意识。课程生态意识即是要求形成课程实施中各要素协同性运行的意识。这种意识对于充分发挥各
要素作用,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实施中的运行性要素(主体性要素、客体性要素、条件要素)是一个整体,它们并非是盲目排列的,而是按照一定规律有机结合起来的。各要素相互搭配和排列的方式是按照它们之间客观存在的必然本质联系而有机结合的。各要素之间客观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3)形成课程生成意识。课程生成意识的形成就是要求人们认识到课程的内在价值是生成的,而不是规定的,在课程实施中,课程文本解读的主体要素应该形成对课程内在价值的正确认识。课程文本内容是可以预设的,但课程文本内容的发展价值并不是一旦预设就能够完全实现的。课程的内在价值的实现有其自身的特征,只有解读者在课程实施的文本转换过程中发挥其创造性才能实现。这就要求解读者要形成相应的课程生成意识。
2.课程权利的分配。课程实施中,学校、教师与学生作为课程的消费者,大多数情况下却对要消费的课程文本没有足够的知情权。学校、教师负责机械地执行由专家制订好的课程方案,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由教师传递的课程。那么要想充分体现学校、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体性,就得对他们赋权。如果把课程实施看作课程设计者与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那么就必须保证各类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以一种生态的、整体的观点对待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位解读主体。课程实施要求我们倾听学校、教师、学生等所有来自学校共同体的声音,赋予学校、教师、学生以权力并使其积极参与到课程实施当中。
(二)课程文本解读的基本途径在课程实施中的要求
1.投入必要的资源条件。课程文本解读的基本途径是解读培训和课堂教学,这些基本途径的开展必须以最基本的时间和空间为条件,否则就谈不上课程的实施问题,更不要说课程文本转换了。因此应该注意课程实施中所需要的条件,尽可能地保障课程实施的资源条件(时间和资金等)。
2.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课程法定文本设计好之后,还要打开信息交流渠道,尽量使人们不会对课程文本感到特别陌生,同时进一步了解课程设计者的意图。课程设计者、学校、教师和学生要经常进行交流与讨论,这是课程实施中文本转换效率高低的关键。为了确保文本解读的效率,可以在各层组织和各级人员中开展横向或纵向的文本信息交流工作。通过交流,教育决策者、课程设计者可以把隐含在课程之中的一些基本理念、价值取向传递给学校、教师,帮助学校、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课程;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改进课程计划。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他们相互了解各自实施的进展情况、经验的交流以及实际问题的探讨。此外,作为课程实施主体之一的学生,他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参与、评价以及建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因此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是必要的。
3.形成影响重叠圈效应要求多元的评价主体。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解读的结果评价应是多元的。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主体应以学校、教师、学生为主,结合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团体利益的人员如课程专家、家长等。学校、教师、学生都是课程文本的解读者,他们对课程的价值体察最深,也最能提出改进课程实施中文本转换负向失真的切合实际的建设性提议,因此,他们应当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主要角色。而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员由于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具有不同的社会需求,因此对课程也会有不同的评价,他们对文本解读也会间接地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
对课程实施中文本转换失真问题的研究意义在于反思。通过反思,能够实现对课程实施的质量监控与动态调节,为课程实施能够沿着预设的目标轨道前进提供必要的保障,通过反思能使课程改革在行动与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弥补不足,逐渐接近课程改革的有效、优效、高效、持效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