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

    教育与课程变革——兼论对新课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4 点击数:1926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之一,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影响课程的变革。没有教师积极参与的课程变革终究逃不出失败的厄运。新课改必须加强对教师参与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重要性
    认识到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重要性并不是某些人一夜之间的想法,而是从惨痛的失败中汲取的深刻教训。无论课程专家、学者设计出多么完美的课程方案,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实施,任何一场课程变革最终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这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教师之所以能够影响课程变革的成败,因为教师是将理想课程付诸实践也即课程实施的中坚力量,是连接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的桥梁,是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教学实践来实现课程预期目的的“第一人”。新课改强调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包括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和问题反馈,强调教师即研究者,在行动中作研究。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于课程变革的作用是两重性的:第一,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将新课程的理念、思想踏踏实实地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实现课程的变革;第二,教师漠视、反对、抵制、或者消极地执行新课程,对课程改革起阻碍、破坏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师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和营造各种情境,使教师成为课程变革的动力而不是阻力,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实行预期目的。
    二、新课改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新课改的心理障碍及原因分析
    Pratt的研究表明(1980年),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态度一般类似于常态分布:反对者占5%,拖延者占25%,沉默者占40%,支持者占25%,热诚者占5%。根据Pratt的这一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仅仅是对课程实施的态度积极者泡括支持者和热诚都只占教师总数的30%!更不用说在实际的课程实施中的情况了!由此可见课程变革的难度了。新课改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教师的心理障碍。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现状所带来的教师惰性心理。教师往往是被排斥在课程设计之外的,教师所要做的只是按照课程设计者的意图去执行课程。还有就是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课程、教材、教学、考试制度,教师只要按照教学大纲去进行教学就万事大吉了。新课程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可谓是一场“革命”,极大地冲击了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习惯和思维以及知识储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加之新课程相对于以往的课程改革来说是跨度大了点儿,再者教师的进修培训保障不到位,因此许多教师出现了畏难情绪和消极心理。
    (二)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阳奉阴违,应付了事及原因分析
    据说有不少学校都有两套课程表—一套真正执行用吐面列有超时超量的主课和少量的副课以及满满的晚自习和周末补课);另一套应付上级检查(完全按照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要澎。而且这种情况还相当普遍,只是大家心照不宣。我想之所以存在上述情况,有学校和教师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学校和教师囿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或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现有的教育资金、教学设施、课程资源等的医乏,无力应对新课改的挑战。再者,社会上泡括学生家庭)一些不正当的观念也给新课改带来了不少的冲击和困难。其实对大多数校长和教师来说,他们也不是看不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现存的教育教学现状,只是他们更多的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学校要生存,教师要生活,家长要升学率,社会要排名,等等。正如有人所说,单纯地在教育系统内部实行变革不会收到应有的成效的,因为变革是整个社会的事情。
    (三)部分教师无力应对新课改的挑战,疲于应付及原因分析
    不可否认,有一部分教师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是表现不错的,他们敢于迎接挑战,勇于承认不足和继续学习,但也有不少教师却总是回避问题,急于掩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据笔者对一些实验学校(主要是农村中学)的了解,许多教师面对新教材不知所措,勉强用老办法疲于应付。更有甚者,当笔者去一些教室听课时,正在上课的教师却停止上课,改为学生自习。
    新课程改革从教育观念、课程、教材、教学等方面都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许多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由于信息闭塞所造成的对外界信息的接受与交流不畅,还有教育经费的短缺、教师编制的不合理使这些教师不能得到及时的进修和培训,加之本来的基础不够好、专业化能力低等造成新课改实施中的“教师弱势群体”,他们承担着比一般教师更大的压力。
    三、对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新课改也被称为“第八次课改”,由此可见课程改革的渐进与不易。要解决上述问题,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要做好整个宣传工作,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课程改革。我们的教育已经存在了太多的问题,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我们一再对问题视而不见,后果将会越来越严重。但由于教育与社会错综复杂的密切关系,必须通过舆论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改革,给课程改革营造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给教师积极参与变革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消除教师的顾虑和心理障碍,从而成为课程变革的有力推动力量。
    第二,树立以教师为本的课程变革观,动员教师积极参与变革。新课程改革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课程变革观,要充分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给教师赋权,并为他们能够参与课程改革提供条件和便利,使教师成为新课程的设计者、决策者、实施者和研究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确保新课改的有效实施。
    第三,关注教师在新课改中的成长,并做好培训工作。教师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社会群体,新课程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迎接这个挑战,必须继续“充电”和再学习,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做积淀。因此,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但我国目前的培训工作做的很不到位,表现为培训资金不充裕、培训理念、培训内容落后等等,阻碍了教师的再教育。因此,必须加大培训改革的力度,为广大教师的进修、培训和再教育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教师是课程变革中的主要因素,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反馈,决定着课程变革的成败,但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适应变革,迎接挑战,促进课程变革的有力进行。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它不可避免地会冲击到人们的旧有观念和思维习惯,影响到人们业已形成的生活秩序,甚至会引起人们之间利益的调整与重新分配问题,因此受到一些反对、抵制和阻挠是情理之中的。因此对目前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大可不必惊慌,但也不可等闲视之,唯有正视问题、思虑解决对策方是上策。诚如富兰所说,“变革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而不是书面上的蓝图或规划”,我们要做的是通过采取手段和措施确保美好的蓝图通过变革之旅成为现实。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17081;累计访问人数:88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