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言,建国以后实施的这场最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无论是从教育亟需的理论要求,还是从已经的实践的层面看,都具备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之价值。应该说与国外同行相比,我们这方面的步伐已经很是滞后了,当然我们没有亦步亦趋于人的必要,不过就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而言,一成不变地固步自封,肯定已经脱离于社会变革的主流观念了。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对此次课改仍然携有自觉不自觉的抵触、偏见和抱怨呢?其实这种“抵触、偏见和抱怨”只是一种表象,笔者以为其深层原因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心理本能的惰性引发为对课改行为的抵触
法国哲学家魏尼有句格言:“惰性植根于每个人的心灵最深处,它的存在对个人和社会总会是一种隐患。”对课程改革的消极心理,其实也根源于我们灵魂深处的惰性,至少有如下理由让我们对这场改革心存观望:目前的这种教育模式是对数千年传统模式的承传,学生习惯了、教师习惯了、社会也习惯了; 目前的这套教材我们做学生的时候就耳熟能详,而今为教亦已了然于心,轻车旧辙正处娴熟之际;至于教法不是有位业内大家说过这么一句话么, “眼下教法太多,杜撰的新名词也太多,哗众取宠的则更多”,孔朱以外教育上有建树的大家乏善可陈,又耍什么新花样,折腾一圈还回到原地,倒不如等等再看。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之下,消极应对甚或积极抵制新课程改革,也就成了一种合理和可能,改革认识的不到位,必然引发实践行为的不到位和教学效益的不到位,而此类情形的循环,必然诱发并加深对改革举措的“怀疑”,于是乎课改早早的被扣上了“不合时宜” 的帽子。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师在理性上怎么反对课改,它一般只是个人感性的一种自然外露, 当理性最终战胜了感性的时候,蕴藏在教师心中的那种潜能就很快会转化为一股强烈的热情、恒久的毅力和执著的精神。
可见从更深层面上持续地去宣传、开导和激励教师,积极营造适合课改的校内改革气候,仍然是维系着我们过去现在甚至将来进一步推进课改、深化课改、提升效益的关键。以为课改已经全面铺开,因而早已不存在解决思想疙瘩的思维,显然是脱离教师群体认知现状的。
二、课程教法的陌生引发为对教材体系的偏见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与过去我们倡导的“启发、双主、三自、情境”等教学法相比,有着本质程度上的区别,新课改是一场远远高出“教学法” 范畴的“教育法”改革,它的科学理论基础、实践操作依据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以往我们进行的任何一次改革都无法比拟的。将这场广义上的教育改革臆断成一次狭义的教学改革,显然是对新课程改革理论层面的歪曲;至于那种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思想,主观化、教条化、程式化,甚至将某一具体的课节机械地割分为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段落,这种努力则完全是对学科规律的背离及对学科体系的肢解。认识上的不到位,必然引发操作上的偏差,随之便是效益上被缩水。这种情形之下酿造出来的“怨气”,首当其冲被发泄到最容易充当说词的“教材”头上,这种推理从近年来报刊杂志上层出不穷的反思、商榷、指瑕之类的文章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所谓课本,是指具有特定结构、可供学生和教师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获得发展的一种凭借。应该说我国现行的各类语文课本都是古人的文化积淀加上今人的采英摘华的集大成。它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加以精选和编制,是知识、文化、教育、教学发展到当今社会时代的精华结晶。笔者从事高中语文一线教学20余载,先后接触、教授过许多个版本的初高中语文课本,平心而论江苏精心打造的这套新教材,的确值得予以较高的评价:首先,它基本保留了人教版《语文》课本的精华,沿袭了原有的知识理沦体系,照收了原有的精章华篇,避免了许多实验课本因一味追求“个性” 而忽视了“质量” 的通病;其次,新教材基于认知、人本、科学的理念,添加了更能塑造学生思维、素质、能力的全新内容,颇具时代性、经典性、适用性;再次,新教材突破了原有课本条块、程式、说教的古板面孔,依靠课本、读本、系列阅读参考本,架构了一方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体系平台,凸现了新教材“自主合作探究”教育改革理念。
心平气和的用心品味一下这套新教材,它能够开拓你的知识、广博你的见闻、更新你的观念,更能够培育你对新课程改革的亲近、热心、钟爱的理性思维。
三、教育观念的滞后引发为对教学评估的抱怨
唐人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应该说他的这一教育观与我们今天部分老师的教育观相比,仍然先进得多。尽管我们口头上天天都在讲“教书育人”,可实际上这是个偏义概念,更多的人包括我们教师在内关心的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教书”。然而新课程改革强调的首先是“教育”改革,它追求研究性学习、能力性培养、品质性塑造,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就在于“自主、合作、探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客观的讲,至今我们教师中仍然不乏把教育思想、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混为一谈的对象,对他们而言,如何使我们的教育思想适应时代的诉求,如何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塑造、素养的建构渗透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上,显然是一个有别于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全新命题。陈旧的理念、方法、模式,固然已经承载不起时代的教育追求,现行的思维也未必担当得起。研究、掌握、运用全新的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应该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眼下甚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流努力方向。时代改变着社会,时代改变着人们,同样也改变了我们的学生。而今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以及能力层级领域,已经明显有别于上一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生,更有别于我们做学生的那个时代的状况,对学生这个层面的研究的必要性、艰巨性和深人性,可能远远大于对单纯教育教学这个层面的研究。慨叹而今难以读懂学生,是正常现象;为此不愿去深入研究学生,肯定是不能允许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学评估的变革同样也是全新的,它更注重学生在“素养、品质、能力”层级的要求,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一台机器的思维,以单纯知识积累和考试结果为层级评估标准的思维,视课本课程为唯一教学任务教完教好就行的思维,肯定是脱离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脱离新课程改革主流观念的。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用全新的评估标准去变革自己的教学实践,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塑造新型的一代学生,肯定是我们拥抱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最明智的追求。
对教育——学校——教师而言,切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实践,并最终获得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应该首先是我们教育工作省的思想先行、科研先行、手段先行,而决不是对个别评价条款,甚至对整个评估体系的说三道四.教学评估是客观、公平、科学的,而教学行为则更多的携带主观、个性差异,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最终实现与评估的完美统一,才能获取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