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

    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4 点击数:1258

      从世界课程改革的历程来看,文化的冲突是导致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因,文化的反思、批判和整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忽视文化的影响和错误的文化政策是导致课程改革失败的关键因素。复杂的文化背景往往引起人们对课程改革的质疑和批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课程文化自觉的研究,因为“这种自觉是人从现实的此岸渡到理想的彼岸的最有效的办法。”①关于课程文化自觉问题,笔者曾进行过粗浅的研究。②现对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问题再进行探讨,以丰富这方面的理论,并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服务。

    一、何谓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关于价值取向,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界说。

    “倾向性说”认为,“价值取向指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一定的倾向性”③,“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④;“价值标准说”认为,“价值取向是指某一个人所信奉的,而且对其行为有影响的价值标准”⑤;“行为取向说”认为,“价值取向是在价值选择过程中决定采取的方向”⑥,“价值取向指人们按自行的价值观念对不同价值目标所作出的行为方向的选择”⑦。

    第一种用倾向性界定价值取向,反映了价值取向的定向意义,但容易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倾向混淆,且淡化了理性色彩;第二种用价值标准界定价值取向,反映了价值取向的价值标准功能,但有失准确;第三种用行为取向界定价值取向,抓住了价值取向最一般的含义,因为“取”乃选取、采取,“向”乃方向,“取向”就是方向的选取。价值取向以价值为衡量标准,必然体现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行为中。笔者认为,第三种界说也有不完备之处。一是价值取向不能作为一个结果,而是一种动态的观念活动,是一个过程;二是价值取向与动机取向是有区别的,是理性层面的取向。总之,价值取向就是依据主体的认知水平,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价值选择的理性动态过程。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就是按照一定的课程和文化的价值标准,对课程文化进行价值选择的理性动态过程。课程文化的内涵和属性决定了课程文化自觉具有以下品质。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18416;累计访问人数:88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