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

    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促进者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4 点击数:2136

    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着一种现象,这就是特别重视教学评价改革,强调以评价促改革,甚至把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希望都寄托在评价改革之上。不少人认为,旧有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学评价改革滞后是课程与教学改革难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有人用“戴着镣铐跳舞”来描述这种评价方式束缚课程改革的现象,认为只有根本变革教学评价模式,才能开创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局面。针对这些认识,我们想提出一个问题来供大家共同探讨: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究竟应处于何种地位,担当何种角色?或者说,如何合理把握以评价促改革这一命题?下面拟就此作些反思和讨论,就教于同仁专家。

    一、一种关于教学评价地位的流行观点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常常处在一个尴尬地位,扮演一种矛盾角色:一方面,它是批判的焦点,似乎是万恶之源;另一方面,它又是希望所在,是改革最后的救命稻草。对此,可以举出许多具体例证。例如,200394日《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评价问题已日益凸现,并一直困扰着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用什么标准去评价新课程的教学,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教学改革实践表明,传统的评价机制已成了课改的障碍。评价改革的进程将严重影响新课程的贯彻实施,影响到新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1] 又比如,20041018日《中国教育报》报道说:“课程改革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评价改革是其中非常突出的问题。评价已成为新课程改革急于突破的瓶颈。”[2] 再比如,有学者研究发现:“课程评价正在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焦点和难点,课程评价改革也因此被认为是课程改革的瓶颈,突破瓶颈是一个关系到课程改革全系统的问题,但实事求是地弄清制约课程评价改革的条件因素,无疑是系统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3] 如此等等。可以说,如果谁有耐心去详尽分析整理各种报告、报道、论文论著的话,类似的论断近年来可谓是不胜枚举。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看法绝不是某种个人意见或一家之言,而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大众观点。

    分析起来,这种非常流行的大众观点,内在地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命题:评价障碍论,评价中心论,评价服务论。所谓评价障碍论,主要是指现有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和阻力,是改革难以顺利进行的罪魁祸首;所谓评价中心论,主要是指要把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改革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中心工作来抓,要努力突破评价机制这个瓶颈;所谓评价服务论,主要是指教育、教学评价要服从、服务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要通过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来支持、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这三个命题构成了一种以评价促改革的逻辑演绎,成为广为流传的评价改革观。从表面逻辑看,这三个命题的确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层层递进,似乎天衣无缝。但是,如果从基础教育改革哲学的一般理论来分析这一观念,则不难发现其未必符合事实,也未必有理论根据。因此,对于以评价促改革的观念,需要理论反思,更需要理论重建。

    二、关于评价障碍论的反思

    以评价促改革的大众观点的逻辑演绎,起点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判断,这就是评价障碍论。也就是说,许多人认定,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不利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分数主义、升学主义和高分低能是其基本特征。所谓分数主义,是指把评价等同于分数,看重分数高低,分数既是衡量学生学业的标杆,也是评估教师业绩的依据。所谓升学主义,是指评价强调选拔、甄别功能,尤其是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教育成败的关键指标。高分低能则是分数主义和升学主义造成的后果,认为这套评价机制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表现为学生考分高而能力低,分数与能力不相称。基于这些认识,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常常被定性为传统的教学评价体制,遭到广泛批评和谴责乃至全面否定。更有甚者,在有些论者看来,似乎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都是这套评价机制造成的。

    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真的一无是处吗?如何看待分数、升学等现象呢?这需要理性讨论。总体来说,我们认为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亟须改进,但并不赞同那些非理性的极端化的批评。的确,一切看分数、一切看升学的倾向,是一种不正确的评价导向,需要认真克服。但是,这种倾向是普遍现象还是局部现象?对此,没有充分的调查研究,很难妄下结论。另外,这种倾向是教学评价本身固有的属性,还是其他因素造成的呢?应该说,唯分数论英雄、升学决定一切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分数和升学附加了众多的社会功利因素,而不是教学评价本身的特性。只有通过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使分数和升学不再附加众多社会功利,才有可能根治这种倾向。否则,即使取消了分数和升学,同样会出现类似的“唯××论英雄”“××决定一切”的问题。再者,在批判这种倾向时简单否定分数和升学,这也是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其实,分数和升学并非邪恶的东西,它们是表征教学质量的一些基本形式,是反映学生发展水平的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之一,因而,采用科学、合理、合法的途径去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这无可厚非。自然,教学的基本追求是要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分数和升学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如果只顾分数和升学而忘了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那是需要坚决纠正的;但是,如果学生素质、能力的发展在分数和升学上得不到体现,那也是不可思议的。唯分数论英雄、升学决定一切固然是错误的,而分数和升学一无是处的看法,同样是片面之见,于事无补。

    不少人认为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导致高分低能,但这一论断却是实实在在的偏激之论。首先,高分低能说把学生发展水平直接归因于评价模式,这是似是而非的论断。学生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由教育活动来决定,而不是由评价机制来决定,把学生发展得不理想归罪为评价机制,这不符合教育基本原理。自然,评价机制是有一种导向作用,但是,这种导向对教育活动的影响不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53105;累计访问人数:91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