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课程设置不符合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于2002年先后两次深入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就这一问题作教育调研。该县位于滇西南山区,有拉祜、哈尼、佤、傣、布朗等20多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浓郁,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等原因,这个地区的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举步维艰。目前的突出问题,主要有理论薄弱、内容单一、能力匮乏以及政策支持不力等。这些问题既存在于澜沧县,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因而有加以深入研究的必要。
一、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现代课程观的发展趋势是高度一致的,即倡导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适应地方教育需求的本土化课程体系。但这一精神实质并未被广大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理解和掌握。据抽样调查,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小学教师(这些教师是各乡中小学的优秀教师)中有21.9%的人对这次新课程改革完全不了解, 78.1%的人仅知道其中一些改革方向。大多数教师对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途径等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理沦知识更为欠缺。教师课程理论基础的薄弱必然造成他们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过程中无所适从。
(二)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单一
陶行知先生说:“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的生活,受面包的教育。”澜沧县的实际教育需求是如何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进行山区建设的知识与技能。针对这些需求,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是该地区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而该县中小学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全国统编教材,教材的变动也与全国其他地方保持一致。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约 62.5%的中小学曾尝试性地编制过一些乡土教材,但并不系统,小学主要是编写双语读物,初中则主要是一些生产性知识读物,均处于辅助地位。
(三)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匮乏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匮乏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支持,主要在于经济和政策两个方面。经济方面,由于澜沧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仅限于能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学校根本无剩余资金用于科研工作。以糯福乡为例,2000年人均财政收入506.2元,2001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662元,2000年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仅为9.8元,而且 2002年全乡还有20.8%的危房需要改造和重建,所以尽管财政拨款从1995年的47.5万元增加至2000年的104.3万元,仍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政策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县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未能真正重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尤其缺乏明确具体的开发政策。
第二,教师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能力严重不足。据抽样调查,该县只有3.1%的教师有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34.4%的教师完全缺乏这方面的能力,62.5%的教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从未进行过实际开发活动。尽管大部分人都非常希望能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但因为经济、政策、教育体制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没有开发的条件和机会,实际开发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三,社会与家庭的支持度和参与度不足。澜沧县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小学生占小学生总人数的90.8%,初中生占88.1%。广大的少数民族家庭对子女的要求是能识一点字,只有极少数家长希望子女能上大学。父母一方面希望子女在学校应该学一些适合本地实际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又认为课程资源开发与自己无关,是政府和学校的事情。另外,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所进行的开发活动也因为课程体制等原因,时有时无。
(四)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未获得普遍认同
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指导是关键,教师则是实施开发的主体。以往,澜沧县也进行过一些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编制双语教材,在初中设立农村实用技术课程等。但是由于缺乏对地方课程资源的理性认识,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与价值,对双语教材的“工具性”、“手段性”开发,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使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明白教师教授的意图;在初中设置的农用技术课程也仅仅停留在浅显的水平,这样的学习还不及学生在实践劳动中的收效大。即使这样作为“工具性”、“手段性”的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也是不系统、不全面的。据统计,澜沧县 59.4%的初中与小学进行过这样一些尝试性的开发活动,有37.5%的学校完全没有进行过这样的活动,只有3%的学校进行过较为系统的开发活动,并初具特色。另外,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并未真正重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各乡的中小学校各自为政,缺乏经验总结与交流。这种组织不力与管理无序的状态,使澜沧县迄今为止没有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地方课程。
根据调查,澜沧县的中小学教师大都能认识到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但他们缺乏实际开发活动,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欠缺,而且他们对地方课程资源的理解也仅局限于开发几门实用课程。同时,他们也未能认识到教师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五)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缺乏民族地方特色
早在1983年,澜沧县就建立了“贫民农业中学”,并于1987年将其迁入县城,改称为“澜沧县农职业技术学校”,该学校设置了茶叶专业、甘蔗专业、制搪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但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澜沧县的职业教育发展依旧十分缓慢。据2002年统计数据来看,职业初中在校学生307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475人,而且职业初中学生至毕业时仅为100人,职业高中毕业班学生则锐减至84人,所开设的专业也仅为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三种。
除了职业中学以外,普通中小学学生对实际需要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就差强人意了。据统计,有37.5%的学校给学生传授少量的农业知识,有37.5%的学校则完全将农业知识与技术拒斥于课程之外,只有25%的学校传授给学生部分农业知识与农业技术。就澜沧县目前的教育程度看,其教育的重心在于为当地培养各种各样的建设者,像现在这样的学生,在学校内不接受或只学到少许的农业生产知识,毕业后其生产能力甚至不如父辈。我们不否认一般意义的知识性学习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里的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更需要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知识与实际生存的生活生产知识。
二、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