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结合高校课程考试的实际情况,就目前课程考试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和运行应贯彻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相应的体制改革与实践的基本思路,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课程考试;考试体制;考试改革
我国高校在课程考试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课程考试运作总体情况良好,但高校课程考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试卷命题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部分试卷的命题质量不够科学、规范,不及格率和优良率过高;试题重测知识、轻测实践,多测书面表达、少测动手实践,重测概念、轻测创新;试卷批阅过程中评分标准不够规范,计分方式不够统一,阅卷复核人不认真复核;考生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等。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亟待进一步加强课程考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研究,以促进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和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确保课程考试有效管理和运行的前提
高校课程考试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课程考试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其目的性,必须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全面、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深化教学及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的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课程考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高校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考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就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课程考试不单单是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其根本宗旨是以考促学、以考促教,通过考试激发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和育人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课程考试不只是对人的检测,更是对教学行为和培养目标的检测。
(2)全员性原则。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程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考试质量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其中学生是主体,学院、教研室和教师是基础和保证。
(3)系统性原则。课程考试质量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设施等各方面,同时还与学校定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等有关,是一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学院、职能部门、教研室、教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课程考试执行系统。
(4)全程性原则。课程考试质量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包括试卷命题水平、试卷批阅质量、学生成绩评定,更重要的在于课程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课程考试质量管理与监控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顾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健全和完善课程考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课程考试的管理体制
(1)学校(院)分管教学的校(院)长应是课程考试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的校(院)长应切实关心学校的课程考试质量和课程考试管理,定期召开由教务处有关人员、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参加的会议,研究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提高教学效果、推进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提高课程考试质量。本文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