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样本学校的初期实验表明,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先进的,方向是正确的,它引发了学校管理实践的深刻变革。但课改也面临不少问题,诸如课程目标适切、教师培训实效、课标教材完善、配套措施改革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中课改持续健康地发展。解决问题的途径除了学校层面需加强课改的总体规划和落实,教师层面需提高课程素养和适应能力等,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还必须强化行政手段,创设良好环境,改革评价体系,调控推进速度。
【关 键 词】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问题与对策
一、样本学校的概况
深圳市育才中学创建于1983年,地处深圳蛇口半岛,2000年由南山区政府管理。学校为单设高中,1993年被评为深圳市重点中学,1995年被确定为省一级学校,2004年8月被确定为高中课改样本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学校共有30个教学班,1185名学生。其中2004级高一年级有10个行政班,399名学生,任课教师30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4人。学校生源所在地主要为南山区。南山区为国家首批38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之一,2004级高一学生是经过初中课程改革的首批高中新生。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创新意识浓,合作意识强,体现出初中课程改革的显著成果。把育才中学作为高中课改的样本学校可以反映出基础教育阶段课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二、样本学校的实验方案
(一)实验目标的设想
样本学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框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自身的办学条件,因校制宜,制订了切合实际的课改方案,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教师有较先进的课改理念和教学经验,学生素质基本达到课改的实验要求。
(二)实验的指导思想
课改实验指导思想是:“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彰显特色、促进发展”。即有利于课改积极稳妥地推进,有利于发挥已有教学组织管理的优势,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凸显,有利于学校品位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三)实验工作的前期策略
1. 统筹规划,时间居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样本学校在实施新课改实验前,首先要做好整体规划,以优化教育实践环境,获取理想教育质量,落实教育部课改方案理念。样本学校制订了《育才中学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明确了各阶段的推进目标和工作重点,保证高中课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方案具体包括:课程编排的原则、课程结构及课程管理、选课指导、“三师一体”的管理模式、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案、学分认定办法等。
以《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设置方案》为例。课程设置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Ⅰ和Ⅱ为辅,必修课程开设了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研究性学习等13门课程(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四门课程分两个学段开设,第一学段1—6班开设政治、生物,7—10班开设历史、地理;第二学段1—6班开设历史、地理,7—10班开设政治、生物);选修Ⅰ开设了1门数学史选讲,选修Ⅱ开设了26门,研究性学习做到学科内实施与专题学习相结合;通用技术、社会实践集中安排;社区服务课余在校外安排。在课时安排上,全学年40周教学时间,上课时间为36周,复习考试2周,社会实践和通用技术各1周。每周必修课时35节(每天8节课,剔除周一1节班会和周五下午第4节),选修课程3课时(学生任选1课时)。
课程设置方案关系到师资配备、课时安排、场地和设施需求等许多因素,必须预先加以规划。对于这种课程设置方案是否科学和合理,我们只能先在讨论基础上提出假设,但可以在以后实践过程中再修改和调整。例如,第一学期结束后感觉课程安排太满,学生负担较重,第二学期的课程编排即作出调整,减少并行科目,停开生物必修课,留到高二开设,每周安排35课时(含所有选修课程),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活动时间。
2. 教师准确把握学科的课程标准
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思想演绎,是实施课改的物化基础,是课程方案和改革精神的体现,是教师开展具体教学活动的依据。所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和正确把握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是一项关系课改成败的重要实验措施。
3. 规范选修课和指导学生选课
样本学校计划在前几年开设的一百多门拓展性课程的基础上,对照新课改方案进行筛选加工,第一学期向学生推出26门选修Ⅱ,第二学期向学生推出31门选修Ⅱ。其中,有在校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青春读书课》,还有《英语戏剧表演》《心理修养》《时事论坛》《多媒体编程》《水墨山水技法》《插花艺术》《桥牌进阶》等选修课。
面对琳琅满目的选修模块和纷纭复杂的课程组合,学生必须学会选课。学校指导学生应掌握一些原则与技巧,例如,必修优先、注意均衡、符合个性、量力而行、学会调控、寻求帮助等等。
4. 整合资源,协调环境,形成课改合力
样本学校首先关注人力资源。为了充分开发教师人力资源,学校印发了《教师可开设新课程情况调查表》《新课程培训内容需求调查表》等,对教师的学术功底、学术类型、学科特长等进行逐一调查,力争建立优势学科群,开出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同时,学校根据教师对培训的需求,组织全体教师参与《高中课程改革概要》通识培训,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全国高中新课程研讨会,赴北京、上海等教育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取经,分享课改经验,探索发展道路。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人力资源。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生活情况,研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的活动载体,让学有特长的学生自己开发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调节自己,增强课程改革的适应性。
学校也积极开发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样本学校地处蛇口的优势区位,那里有高科技园区、招商地产、招商物流、蛇口港等社会实践基地。还有已经建立校际联盟的深圳大学、深圳博伦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要重视这些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学校还重视舆论宣传。为了寻求新课改的环境支持,学校召开学生家长会,寄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向家长及社会宣传课改精神,以消除他们对课改的疑虑。
5. 建立组织保障
样本学校在新课改实验前期分别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和课改指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六个工作组,分别是:新课程的领导、组织与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新课程理念的传播与沟通;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校本教研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课程方案的形成、课表编制与学生选课指导;学生管理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计划安排:新课程实施的物质保障。课改指导小组成员的职责是:课程开发、课程编制、教学实施(培训与指导)、选课指导、学分认定(评价)等。学校工作紧紧围绕课改这一中心进行,每次行政会议的最重要工作就是研究课改工作。学校编印校内课改专刊《课改速递》,发表教师的课改体会,介绍先进地区的课改经验,通报最新信息,排查存在的问题,落实应对措施。
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和完善“网络电视中心”“实验中心”和“图书资料中心”, 为新课改的全面铺开,在硬件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实验过程的主要举措
(一)构建校本教研体系
校本教研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新课程的有效途径。为此,样本学校在实验过程中构建了“一二三四五”校本教研体系。
·“解决一个问题”。每个备课组在学期初,根据本年级、本学科的实际,经过集体讨论、确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具体问题,作为本学期教学研究的重点。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教学质量,锻炼教研队伍,形成务本务实的教研风气。
·“实现两个提高”。校本教研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为工作目标。学校鼓励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努力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转变。
·“狠抓三课落实”。“三课”指集体备课、公开课和课题研究,学校以此作为校本教研的实施平台。教研组、备课组根据学校集体备课制度,组织教师在个人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讨论,形成对教材处理的整体意见,教师再将集体智慧与个人风格结合起来,完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教研组负责组织举行各级、各类型的公开课,抓好公开课的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改进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堂公开课的探索和示范作用。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各种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
本文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