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行业动态

上海人才政策持续释放利好 在多所高校引发新动静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11-8 点击数:2438

从一年前的上海人才“20提出研究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到如今的“30中明确保障高校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诸多新政让广大高校和科研一线人员感到解渴

■在人才“30条”中,明确将科研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单位主管部门和国资管理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这将有助于高校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

 

当下的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正向纵深推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提升高校纸变钱的能力,评价指挥棒尤为关键。

在上海理工大学,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领衔的科研团队今年7月对太赫兹技术完成成果转化、组建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后,学校随即将这个研究院定位为技术高地人才特区:面向高端人才的长聘制、按照项目进行目标考核的PI制、面向部分科研人员的合同制,以及未达成考核目标的退出机制……全新的人事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在这里开启试点。

而在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沪上多所高校开辟的校内人才特区亦备受一线教师关注。

这些发生在大学里的新动静,和沪上人才政策持续释放利好息息相关。从一年前的上海人才“20,到最新发布的人才“30,上海在引人、用人以及人才评价等关键环节接通了政策最后一公里,并在此基础上再做突破。

高校用人自主权有了更多保障

从一年前的上海人才“20提出研究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到如今的“30中明确保障高校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诸多新政让广大高校和科研一线人员感到解渴

上海大学围绕高原高峰学科建设,已成立了数个学科 (人才) 特区。诸如上海材料基因研究院、上大上海美术学院、上大上海电影学院等已从学校层面获得了较大的用人自主权。上海大学人事处处长朱明原告诉记者,首席负责制、团队考核制、协议薪酬制、联合双聘制、国际评估制等多元评价考核机制,目前已在学科 (人才) 特区逐步推行。

根据人才“30,对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实行在岗位结构比例内,依法自主开展岗位考核、自主聘任和解聘专业技术职务。而就在今年早些时候,市教委出台 《关于试行市属高校教师分类考核评价制度的指导意见》,同样要求对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不同发展平台的教师进行分类考核。

在上海理工,告别一刀切的评价,分类正在成为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的一个关键词:学院分类考核,人员分类晋升,成果分类激励。上海理工大学人事处处长姚俭介绍,相关试点目前已在太赫兹研究院先行启动。在这个人才特区,围绕太赫兹技术转化,仅各类人员的聘任方式就有6种不同的类型。比如,对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的专职研究或研究教学型人才实施准聘长聘制,引进人员的首聘期为3年,依据首聘期考核结果与本人申请,决定是否长聘。

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理工专门设计了退出机制”———“人才特区实行未达即转,非升即走,未完成聘期任务目标,退出特区

记者从市教委获悉,从今年年初开始,上海启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除了按照一校一策原则给予相应的资源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将一批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打包下放给试点高校,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事薪酬、财务资产、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基建审批5个方面共14条政策,涉及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高校人员编制、绩效工资核定、固定资产处置等。

三权下放,成果转化动力活力得到激发

通过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等形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有助于成果转化的良好科研环境,这是进一步提升高校把纸变成钱能力的关键所在。

在复旦大学,一项抗肿瘤药物专利以不超过6500万美元许可美国HUYA公司获得该药物的全球独家临床开发和市场销售的权利;在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上半年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总经费达4666万元,已经达到去年全年总经费的90%……据悉,沪上高校眼下都在探索开展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实施成果转化,并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其中,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以不同方式,走通了以股权激励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沈炜说,在升级版的人才“30中,明确将科研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单位主管部门和国资管理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这不仅给了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而且有助于高校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

谈及人才新政,职称评聘在广大高校教师关注度颇高。根据上海人才“30,将建立市属高校岗位结构比例动态调整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高校,适当增加正高级岗位,向重点学科和成果转化岗位倾斜。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本市高校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聘任制从2002年实施后,相关评审聘任权已下放至高校,市教委不再组织统一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俗称职称) 评定。不少高校为提升职称评聘公正性,已开始引进第三方开展学术评议。

(文汇报)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68093;累计访问人数:95099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