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课改实践

课改实践

    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问题追问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4 点击数:2117

    【摘要】: 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理念,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本文从以社会变革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提高教师品德素质、彰显学生主体性等三个方面对课程改革的前提、保证和旨归进行了论述, 旨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 课程改革 社会变革 教师品德 学生主体性

    新世纪之初, 我国基础教育在全世界“素质教育”的育人模式下, 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为最高理念, 掀起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课程改革运动, 旨在改革传统教育中的弊端或阻碍学生发展的不合理因素, 在批判与保留、继承与创新中寻求一种适合于中国学生的改革思路和举措, 从真正意义上把改革落于实处。综观各种认识, 我们不难发现: 课程改革不是理论家的书生论证, 也不是政府部门的政策纲要; 不是在一种理想的、应然的环境中进行的, 而是在一个实然的网络关系中运作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由此我们追问, 素质教育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实施? 是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友好的教学氛围, 那么怎样才算平等, 如何实现平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如何给他主体地位? 进行主体建构的关键是什么? 带着对新课程改革的诸多问题的困惑与追问, 本文对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问题做一些平行性的阐释, 期望能对深化课程改革有一点启发。

    一、以社会变革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提

    教育的变革是建立在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之上的, 因此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内驱力。20世纪是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世纪, 尤其是科学的进展,包括生物学、化学、模糊数学、认知科学和过程思想等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让人目不暇接, 教育作为多种学科的合流, 必将受到影响。社会是教育的大环境, 社会系统网络般的因素关系和千变万化的动态呈现, 决定了教育处于复杂、多元、不断转化的过程中, 这种转化的过程现实体现就是教育的开放性、多边化, 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大众传媒教育、计算机互联网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等一切现实的形式和场景都是教育的存在形态。这种教育的多边性, 要求教育由课堂向课外延伸, 由学校向校外延伸。所以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教育改革要置于社会的宏大背景中, 不能封闭孤立, 封闭孤立不会有发展的空间; 也不能割断历史, 割断历史就是空白。

    新课程改革五年来, 课改成功的经验不断涌现, 相应的文章频频见之于报端。然而在这看似热闹的背后, 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教学中形式化、绝对化的现象普遍, 教师跟风盲从、避重就轻、浮光掠影, 等等。这些不仅是教学现象, 更是社会现象, 这不由得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在教学改革的浪潮里, 对待改革若像“热情奔放, 孩子气的奔跑”, 则势必会因为热情的冲动开始, 却以不能坚持而前功尽弃, 这种教育者的迷失是多么可怕。直面今天的教育改革,我们思考、我们追问, 改革传统的目的是发展, 是在批判基础上的保留, 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所以作为课程改革的关注者、参与者, 我们需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历史地、辩证地、理性地看待问题, 学会决断、学会实践、学会探索、学会发现, 这样我们才会有真正的收获。本次教育改革的政策理念是“素质教育”, 简单理解就是人的各方面素质充分发展, 也就是个性、主体性的发展。所以教育要符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 在适应社会的发展的前提下关心人的主体建构, 关心人的存在和命运,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36368;累计访问人数:887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