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科学教学 > 热点话题

科学教学

    物理教材中不同栏目的弹性处理和教学要求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4 点击数:1703
     当前, 新课程实施引起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关注,课改所倡导的由学生“自主、探究、合 作”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教师心灵,改变着现有的课堂和教学方式.物理新课标强调 “要 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 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新课程高中物理教材[1] 中安排了 “思考与讨论”、“实验”、“演示”、 “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科 学足迹”、“STS”等不同栏目,实用性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多,弹性空间加大.如何处 理好不同栏目的内容,这是广大物理教师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 新课程高中物理教材中不同栏目的弹性处理和教学要求.


    1 第一类栏目:“思考与讨论”、“实验”、“演示”等

    “思考与讨论”、“实验”、“演示”这一类栏目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内容, 如果不认真对待或简单处理,对本章节的教学将会造成影响,学生将会感到十分困难, 造成学习的脱节.所以,对这部分内容,新教材中是以较大的字号排印的.这部分内容体现 了教学的必要性、探究性、科学性.

    1.1 必要性

    教材中“思考与讨论”栏目是教学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十分重视过程 与方法的教学,教学中千万不要为了赶进度而用一两句话把结论告诉学生. 例如,第一章第二节的“思考与讨论”要求学生从一个实例出发思考矢量相加的法则,学生 可能不大容易说出完整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没关系,说不出来也不要告诉他们,只是引发学 生思考,学生只要结合实例认真考虑了,即使说不出来,也一定会有某种程度的领悟,目的 就达到了.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就听到老师所讲的“矢量相加法则”,也许他能 掌握这个知识,但他少了一次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努力,在这方面的能力没有提高 ,发现问题并力求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就没有增强.所以,不重视“思考与讨论”就难以 充分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加速度的引入思路是老师们比较熟悉的,但是要注意落实本节开始时的“思考与讨论”,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学生们才会感到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 与速度的变化有关.再如第一章第五节图1.5-3的思考与讨论,教学目的是介绍 v-t图像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的关系,这里不是由教师正面讲述,而是从一个问题出发 ,即从直线的倾斜程度出发,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 形成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

    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学好高中物理也离不开数学.本书力图加强数学在物理 教学中的作用,图像的充分利用就是一个重要方面.这实际上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对于 以后的学习甚至科学思想方法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

    1.2 探究性

    这次课程改革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的作用.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 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 新精神.浏览教材就会发现,各章节需要探究的物理实验和物理规律只给出实验方法,不给 出实验的结论.

    例如,“演示”栏目和“实验”栏目里只写用什么器材,进行什么操作,注意观察什么等 ,几乎都没有把实验的现象写出来,更不写由此得出的结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 练习观察,并从观察中自己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观察与推理的能 力,而且会逐渐形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必修(1)通过第65页的“思考与讨论”,希望学生领悟到,求两个力的合力时不能简单地 把它们的大小相加.这既是为随后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铺垫,更是为理解矢量的概念做心理准备 ,它与第15页研究位移相加时的“思考与讨论”相呼应,一定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必修 ( 1)第66页的实验看起来与原来教材中的实验一样,但书的写法和学生的做法都有很大差别. 原来的写法把实验的结果告诉了学生,实际上是一个验证性实验,本书没有写出实验的结果 ,所以是个探究性的实验.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书中写出了探究时要注意的4个问题,以 及“建议用虚线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合力的箭头端连接”等话语.教学时要结合学生情况掌 握分寸.

    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是一节学生实验课,它的写法与过去实验课 的写法有很大的不同.书中没有给出确定的实验方案,要学生自己设计,但是给出了实验的 基本思路.作为提示,书中还提醒注意两方面的问题: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 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作为进一步的提示,还给出了一个案例,学生可以照办, 这是最省事的办法,也是最低的要求,但最好能够自己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对于数据处理的 方法也有提示.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但又不撒手不管,这是提高学生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较好 途径.

    1.3 科学性

    长期以来,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凑数据”,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除了学习态度或者说做人 的态度有问题外,还有另一层次的问题,即对科学理论与实际事物的关系的认识有偏差.例 如,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力的大小的关系时,实际测量总会有误差,所绘的a-F 曲线总不会精确地过原点.于是我们就盼望无限制地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学生在力求完美地 过原点而又无法做到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凑数据的现象.

    物理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物理现 象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实验 是拓荒者,没有实验,便没有物理,事实是科学的依据,观察和实验是认识事物,获取知识 的重要途径.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是一种重
    要的教学手段.《课程标准》加强了实验的教学,体现之一是它把实验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 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再规定所谓的“必做、必考”的实验.

    《课程标准》规定:“通过实验,探究……关系”、“通过实验,理解……”凡是课程 标准做出这样要求的,教材都安排了学生实验.这套教材中,每节的标题中有“实验”二字 的,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这些实验的规模比较大 ,而且多是定量的,一般要用两课时左右才能完成.每节中的“实验”栏目,也是要求学生 自己动手做的,但多是定性的实验,可以做随堂实验处理.“演示”栏目也是实验,往往由 于器材等原因,只能由教师做给学生看,但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努力让学生动手操作,做随堂 实验处理.

    《课程标准》没有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的器材等做出硬性的规定.这样就可以使师生因 地制宜地进行实验教学,便于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法,有利于实验设计的教学,使师生更注重 实验中的科学思想,而不是背诵实验的器材、步骤等条文.鉴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宽泛性,这 套教材尽可能地对同一个实验推荐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供师生选择,例如第六章第三节探 究平抛运动特点的实验等.

    从物理课程的学习来说,中学生做实验的目的首先不是为了“巩固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练习 实验操作方法”,而首先是为了“经历科学过程,体会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同 时也是为了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体验科学工作的乐趣”.

    2 第二类栏目:“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科学足迹” 、“STS”、“旁白”等

    “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科学足迹”、“STS”等栏目,如果不 学,虽然对充分实现课程目标会有妨碍,但不致影响教学的继续,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 体情况安排.这些栏目是以较小的字号排印的,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教学的选 择性、开放性、扩展性.

    2.1 选择性

    本书“说一说”和“做一做”两个栏目,前者偏重于动手操作,后者偏重于思考 .这些内容不是每个学生一定要做、必需完全掌握的,学生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 类似于过去的“打星号”的选学内容.但是,过去的“打星号” 选学内容多是知识性的延 伸,而“说一说”和“做一做”更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或发展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功能发生了变化.它们与“科学漫步”、“科学足迹”、“STS”等 栏目一样,如果不学,虽然对充分实现课程目标会有妨碍,但不致影响教学的继续,可以根
    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

    另外,“做一做”栏目也是实验,但大多属于拓展性内容,其中有的器材不一定 是各校都有的,有的器材则可用日常用品代用.如第二章第40页“说一说”中,用数码相 机研究抛体运动,是一个简便可行的方法,有条件时不但可以“说一说”,最好实际做一做 .第42页“说一说”要求学生定性讨论炮弹在空气中运动的轨迹,目的也是拉近物理课程与 实际的距离.学生们可以自己去发挥,如果有兴趣,也可以查找其他书刊,本书不做统一要 求.这些实验可由各个学校、各位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在课下选做.这些实验尽管不要求每个 都做,但教学中应该在宏观上有所规划,总体上安排若干个,有要求、有检查,而不要一概 不做.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过去的弹性内容主要是介绍新知识,而本书的弹性部分,即“说 一说”、“做一做”,着眼点主要在方法、在实验操作.

    2.2 开放性

    教材中“说一说”、“做一做”、“课题研究”等栏目大多是开放性的,并没有确定的要 求.例如,第二章第43页“做一做”是请学生得出加速度之比与位移之比的关系.这个关系在 后面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要用(第77页“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 第44页“做一做”的着眼点在于科学方法的教育.这是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作图处理数据 ,用某条曲线拟合实验测得的点,从而得出规律.由于这个实验的点子较少,结论未必可靠 ,主要是体会方法.

    例如第三章第一节,在学过电磁相互作用后,提出了“说一说”中的问题:既然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中的质子应该互相推斥,但它们却紧紧地结合在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19650;累计访问人数:88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