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14日举行的“考试焦虑及应对策略”暑期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中,到场听课的竟然80%都是家长。调查发现目前家长对考试的焦虑远远超过了子女本身。专家表示,孩子对考试产生恐惧感是正常的;父母面对孩子的考试如临大敌、过分焦虑易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儿子“怵考”妈妈睡不着
一位母亲诉苦说,儿子在某重点中学重点班读高一,一到考物理、数学的时候就脑袋“发蒙”,很简单的题目他也会错,发挥不出正常的水平。原因儿子本人也说不清楚。“他都要上高二了,再这样下去考试肯定很吃亏的。每次他快要考试的时候,我也都整夜睡不着觉,头发一把一把地脱落,情绪也很低落。”
心理医师吴志雄表示,调查发现,当前家长对考试的焦虑远远超过了子女对考试的焦虑。
但他同时认为,考试承载着太多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过程,面对考试,产生焦虑绝对是自然的,没有焦虑则是不可能的。“正常的考试恐惧都来自一些确切的、现实的内容,比如家长要求太高,老师方法异常,复习材料太多,时间不够,智力不够,生病或情绪欠佳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正常的考试恐惧。考试本身就可以引起恐惧,加上社会赋予考试的意义太多,导致恐惧的增加,可以说,对考试的恐惧是合理的,这意味着在考试中有恐惧感并且把它们表现出来是被允许的。
父母别把自身问题投影给孩子
吴志雄认为,面对孩子对考试的恐惧和焦虑,家长要做的就是积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无条件积极地关注以及温暖地接纳,帮助孩子提高识别和表达焦虑感受的能力。
“但现在出现的情况就恰恰相反:父母自己承受焦虑的能力欠缺,焦虑超过了孩子。本来孩子对考试并不恐惧,却因为父母的不停督促和唠叨,反而变得信心不足,一到薄弱科目的考试就如临大敌,导致考试失利,适得其反。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一个高考失利的孩子,一个星期就从焦虑中走了出来,但他的母亲却一直情绪消沉,焦虑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孩子。这跟孩子正常的考试恐惧相比就显得不正常了。”
他分析说,考试焦虑的问题焦点往往不在考试本身,而在于家庭关系,父母的情绪对孩子考试的影响极大。“如果家长把孩子的价值定位在考试分数上,从小就给她灌输成绩第一的观念,对孩子身心成长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吴志雄建议父母别把太多自身的问题“投影”给孩子,要正确看待考试焦虑,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原载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