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课改实践

课改实践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学习的反思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4 点击数:1852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语文课堂更具人文性,更富诗意,资源的开掘更趋丰富,教学形式更见多样。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貌似神离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整合失去本真

    某县巡回教学中一节优秀示范课《她是我的朋友》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环节一:播放音乐《找朋友》,师生合唱,引出课题。

    环节二;学生寻找合作伙伴,自主学习你最感兴趣的内容。

    环节三:品读课文,课件再现课文内容。

    环节四:学生上台模仿表演,体验文本,升华情感。

    环节五:总结延伸

    1、汇报课前收集关于朋友的名言。

    2、找到你的朋友,唱跳《朋友》歌。

    在这节巡回课上,各式各样的活动,如唱、说、跳、演,可谓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教师可谓煞费苦心,弄得人眼花缭乱。特别是师生间对答如流,环环相扣时清晰流畅,堪称完美无缺。我们知道,无论是新课程的总目标,还是其阶段性目标的达成,都依赖于每篇课文,每节课的教学。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整合的出发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点必须放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味、积累和运用上,采取的多种教学方法必须有助于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服务。

    所以,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相结合,但究竟什么时候结合,以什么方式结合,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不可为了追求暂时的气氛而唱一唱,演一演,跳一跳。

    二、课件弱化解读

    多媒体介入课堂后,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我们可借助它创设情境,解决难点,突破重点,但不能喧宾夺主。因为文本的解读过程是情感的交流过程,是灵魂间的感召过程,也是读者对文本再创造过程。学生只有经历了阅读、品味、揣摩、想象、理解、感悟这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飞跃,获得淋漓尽致的独特体验。而不合时宜地使用课件,学生个体的语文实践时间被挤占,学生个体经历的学习过程被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先于学生经验的,由教师凭借个人的理解、体验所制作的画面、音乐。这不又落入了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个体独特体验的窠臼吗?

    如某教师在执教《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学习生字新词,接着以问题你们想了解红军是怎么飞夺泸定桥的吗?导入学习,课件播放了十一分钟的录象。在学生聚精会神、屏息凝视观看过后,真正进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的时间所剩无几。于是,这节语文课便成了电影欣赏课

    上述教学不妨稍做改动;学生带着导读提示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38645;累计访问人数:887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