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再复
自序
1. 如果说“智育”的中心是培育工具理性,那么,德育、美育、体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要义则应是培育价值理性。
2. 《教育论语》并非刻意建构,而是随心所论,就像一部读书心得和上学笔记。
一、 教育论语
1.生命质量的目的大于生存技能的目的;品格大于知识;灵魂的健康大于体魄的健康。
2.我们的教育目标,不能培育布满心机的“三国中人”,也不能培养满身破坏性格的嗜杀好斗的“水浒中人”。
3. 以高分为乐,和以“有所发现”为乐,是完全不同的方向。
4. 钱学森临终前曾发出一个提问:为什么中国的学校产生不了大人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便是:“因为中国学校缺少个性发展空间。”
5. 杜威强调的是“经验”,不是“人”;是职业准备,不是生命质量。杜威的教育思想也有可取之处,但基本上是错误的。杜威那种否认教育中心环节(育人、树人、立人)的大思路,是绝对不可取的。
6.自然的人化,只有两条途径,一是人类集体的历史实践;二是人类个体的接受教育。
7.美育的宗旨应是这样两个目的:一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即马克思所说,要有“审美的眼睛”和“音乐的耳朵”。二是培养学生的人生拥有“审美境界”。
8.美育的使命在于培育高尚的情感,美育的本质不是艺术教育,而是情感教育。这种情感乃是道德的动力。道德要成为真道德而不是伪道德,关键是一个“诚”字。必须真诚,才是真道德。
9.教育的高境界应教育学生既爱自己的祖国,也爱全人类。既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培育学生的人类情感。
10.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它的进步性在于它把人与人的关系从雇佣关系转化为契约关系。
11.“五四”批判旧道德,实际上是批判“伪道德”,即传统道德的变形和伪形。
12.李泽厚的伦理学比美学更为重要。
13.伦理是历史的产物,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而道德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规范。
14.“德育”至少必须包括二大内容:第一,明确外在社会对人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并自觉地遵循这些规范和要求,从而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秩序的维护者。第二,明确并建构个人内在的道德心理形式(康德),培育自身富有绝对道德感的人性能力(也称为文化心理结构,李泽厚)。
15.培育道德心理形式,才是德育的根本使命。
16.人生的根本不是金钱,不是权力,不是功名,也不是谋取一个好职业。人生的根本是要做一个有心灵的人,有道德的人,有质量的人,有全面优秀人性的人,也是高举绝对律令旗帜的人。
17.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这是我最爱的康德名言,我自以为译得很好。(引李泽厚)
18.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这样一种公民—人。这种人既能“理性地自我观察”,又是“世界公民”。“这种公民最根本的特征是他不是风俗习惯或者流行言论的盲从者,而是一个能够对最重要的事件进行独立思考的人。”(引Matha Nusshaum)
19.把“智育”理解为启迪智慧和培育智慧,可能比理解为“传授知识、灌输知识”更好。尽管两者都是必要的。
20.信仰,意味着崇尚,意味着敬畏,意味着可以为之奋斗和为之牺牲。
21.我的智育哲学主要是两点:一是提高认知能力比灌输知识更重要;二是崇尚真理比崇尚老师更为重要。我的人生哲学,其第一要义是对真理的崇尚。
22.信仰会产生智力,而且会产生胆力、魄力、毅力、定力,这多种力的合力才导致成功,才构成境界。
23.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孩子赢得了机器,却失去了山脉、河流、星辰、月亮以及整个大自然。
24.如果说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智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那么,体育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力。
25.教育的目的之一应该是教导人民忽视由他们的社会环境所强加在他们身上的那些无意识的偏见。(赫胥黎 《科学研究与社会需要》)
26.只要独立不移地自学,我在第二人生中,心灵还会继续成长,知识也会继续成长。
27.师法社会,师法自然,师法敌人,只要能丰富自己和提升自己,我都学习。
二、 教育讲演
1.教育应当把培养优秀的人性、培养有质量的生命作为第一目的。
2. 人与人的差别,最根本的是生命质量的差别,就是第三维度的差别。这第三维度就是灵魂的维度。
3.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最重要的不是看其书本语言,而是看其行为语言。
4. 专制包括专制制度、专制人格、专制语言与专制氛围。
5. 米开朗基罗是天才的最高范本,他包含着天才的全部密码,而这一密码的第一要义,便是天才既是“天才”(先天)的结果,也是“人为”(后天)的结果。它是两者缺一不可的完美的结合。
6.情感是人生最后的真实。(李泽厚)
7.山顶独立,海底自行。(刘再复的座右铭)
8.二十年来,我赢得三样东西,这就是“自由时间”、“自由表述”与“完整人格”。
三、 教育访谈与对话
1.教育的第一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性,而不仅是锻造生存技能和职业技能。(这是第二目的)。
2“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惨遭破坏,从批判教师开始,造成了一代的破坏性文化性格(目空一切、不知谦卑)。现在则从“弄虚作假”开始,正在形成一代世故性文化性格(善于敷衍,不知正直与创造)。
3. 二十世纪是语言学的世纪(机器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教育学的世纪(培养人的世纪)。
4.推荐制度势必造成后门交易的腐败之风,势必造成学生的乖巧性格(迎合推荐主体的驯良标准),势必造成选拔人才基本规范的混乱。
5.教育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乃是能否把人培育成为一种超机器、超生物、超工具的社会存在物,而不是机器的奴隶和仅能使用工具的存在物。(引李泽厚)
6.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如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相互对待和社会交往活动中积极健康之心理。(引李泽厚)
7.中国的人文教育将面临双重的压挤,一面是原来就有的意识形态的压挤;一面是高科技的压挤。
8.享受生活,不是吃喝玩乐,而是享受上帝给予的自然成果与人类自己创造的人文成果,尤其是音乐与艺术成果。懂得享受生活,才能珍惜生活。
四、 与教育有关的文章
1. 人类童年的长度在缩短,天真的孩提王国在瓦解,一种布满自然芳香的心灵在被打成碎片。
2.人性能力包括认知能力、道德能力、质疑能力和情感能力。
3. 如果在童年时期孩子们热爱生活,对“求知”有浓厚的兴趣,对“做人”有幸福感,对“助人”有快乐感,而且有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与判断能力,那么他们的未来才真的是“前程无量”,其人生才会永远处于欢乐的节日中。
4. 人的一切始于他躺在摇篮的襁褓之时。(引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5. 在摇篮时期,最要紧的是培育幼儿幼女有一种植根于生命深处的内在律令,一种认同人类基本价值的求真、求善、求美的心灵方向,一种健康的整体人格的萌芽与初型。
6.世界是微不足道的,人是一切。(爱默生语)
7.新哥伦布的使命是要去发现那些保持优秀人性的人,未被机器和商品征服的人,在物质的诱惑中依然拥有美德、拥有灵魂活力与人格尊严的人。
8.哪里有知识,哪里有美德,哪里有美好的事物,哪里就是他的家。(爱默生)
9.一个人如果不算作一个单位,不被当作一个特征,没有产生一个天生应该结出的特殊的果实,而是被人大体上、成千上万地以我们所属的党派、地区来看待,以地理的区分来判断我们的意见,把我们称为北方的或南方的,难道这不是天下最大的耻辱?(爱默生语)
10.自由,给少年们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重担和荒谬。自由的权利固然令人羡慕,但自由的滥用,也使人害怕。
11.在人类智慧这部巨著里,诚实是它的第一篇章。(译托马斯•杰弗逊语)
12.我相信,这(诚实)正是美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13.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以兴起。(鲁迅《文化偏至论》)
14.一个有知识有地位有名望的人而不霸道,这就是风范,这就是价值。(颂扬蔡元培,颂扬钱穆,颂扬孔子、孟子、屈原、傅雷、沈从文、胡适,颂扬有风范的人。)
15.工作,并不都是美丽的,但一切寻找意义的人,都必须工作,在工作中实现人生的意义。
16.你工作就能和大地的灵魂一同前进,懒惰的话,就会和岁月对立,偏离生命的航程。当你工作的时候,你就实现了最遥远的梦。那梦刚诞生时就已分配给你。(纪伯伦《先知•工作》)
17.歌德的人格结构是如此幸福,他的每一种心态都是积极的、善的,于世于己有益的部分总是占着绝对的优势,所以能在一切奋斗中从不害及自己与世界,从而永远成为胜利的前进者与造福者。(引宗白华语)
18.人类永远是学生状态。因此,唯有教育才是防止滥用权力的最好途径。(译托马斯•杰斐逊语)
19.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就应当形成勤奋的习惯。绝不能丢失这个机会。生命的幸运,全仰仗于最宝贵的青少年时代。(译托马斯•杰斐逊语)
20.正在成长的一代孩子是明天的主人,对他们的护爱,应当是把我们的人生基本原则传授给他们。(译托马斯•杰斐逊语)
21.我向上帝宣誓:我永远憎恨和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于人类心灵的专政。(译托马斯•杰斐逊语)
22.可以放弃金钱,放弃名声,放弃科学,放弃地球和它涵盖的一切,但不可以放弃道德。(译托马斯•杰斐逊语)
23.为了赢得社会的和谐与快乐,公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必要的。(译托马斯•杰斐逊语)
24.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地球上。(引荷尔德林语)
25.有心灵,有性情,有率真,才有诗意。
26.二十一世纪最尖锐、最根本的问题是“文明与文化”的冲突,即器世界、物世界与情世界、心世界的冲突。
27.平等观念,其核心精神应该是人格平等而非经济平等,企图实现经济上的平等与平均,可能是永远的乌托邦。
28.富了之后意识到人格有贵贱之分,财富并不一定能带来人格的高贵和生命的价值,这应该是富人最重要的觉悟。
(本文由陈振煌摘录自《教育论语》,刘再复著,2012年福建教育出版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