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行业动态

贵州:给未成年人编织校园内外“立体”德育网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7-7 点击数:2390

本网讯(中国教育报消息)如果没有参加学校少年宫的活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坝镇风华小学的留守儿童卢依夏,或许依然是那个性情孤僻、不爱与同学和老师交往的10岁女孩。

  然而,学校少年宫的原创舞蹈鱼子孔戏鱼的排练改变了她。夏贵娟老师注意到她的天分,将其送入舞蹈队。在遵义市乡村少年宫艺术比赛中,鱼子孔戏鱼获得舞蹈类节目二等奖。比起获奖,收获最大的是以前总低头沉默的卢依夏,如今已变成了一个活泼上进的小精灵。 

  近年来,贵州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工作的主线贯穿于教育工作各个环节,让广大未成年人感受并传承贵州地方文化、红色文化,树立爱国、孝敬、诚信的道德理念。

  针对留守儿童多的特点,自2013年起,贵州在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以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如今,该活动已成为农村学校教育改革和内涵发展的贵州品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亲赴贵州省参加现场会时高度评价: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希望工程、德政工程。目前,贵州已建成2629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除解决孩子的吃、住问题外,学校所设心理咨询室还开通免费亲情电话,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 

  与之配套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则利用校外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内容。以卢依夏所在的绥阳县风华小学为例,该校少年宫聘请了11名校外辅导员,分别来自该县的诗词学会、书画协会和摄影学会,弥补了师资上的不足,充实了活动内容。在遵义,从2002年开始,由当地科技教育领军人物孙旭亮组成的团队,每年利用节假日送科技教育到该地15个县市区,填补了该地区科技教育的空白。 

  记者在采访中还获悉,贵州省在改革创新德育方法上,不仅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还把德育渗透至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通过课堂渗透与课外活动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技能拓展教育。 

  通过在科学课堂上学到的法律知识,贵阳七中学生刘威开始提醒父亲开车要控制车速,因为一旦遇上红灯,惯性会让汽车轧线,这样一来就违反了道路交通法。刘威说:自从学校将法治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后,我的法治观念比以往增强了不少。 

  此外,贵州省连续10年以同在蓝天下·携手共成长为主题开展中小学生公益夏令营活动,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和孤残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目前共有5000余名留守儿童、少数民族学生和孤残儿童参加了公益夏令营,影响和覆盖青少年达20余万人次。 

  如今,贵州正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计划建设5个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毕节市、遵义市、黔东南州、铜仁市、贵阳市),85个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826个乡村学校少年宫。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75174;累计访问人数:90600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