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施新课改标准以来,“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引起学校教师们的关注。本文中, 笔者根据自身学科教学的经验和对“研究性学习”的初步认识, 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认识和阶段实施, 并对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数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142( 2007) 03- 0051- 01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有别于个人在自学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 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途径。同时,“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因此,“研究性学习”也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目标。根据我的教学经验,“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