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调查:深水区的突围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6-28 点击数:2864

  参与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生态区建设的老师在授课,学生发言踊跃。资料图片

  几年间,上海教育迎来了好几拨儿来探问的外国人——有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有英国教育高级官员伊丽莎白·特拉斯和尼克·吉布。今年5月,世界银行也发出声音,要把上海对教育高效投入的做法,作为未来在全球各地推广的经验。

  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上海学生两次获得全球第一,在TALIS(教师教学国际调查)项目中上海初中教师又取得11个指标的世界之最,这些都在牵引着外界的目光。

  吸引关注的还有上海的多项改革——营改增、自贸区等改革的率先落地,表明上海正在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上海对城市发展作了新的总体规划:到2040年,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性城市。

  这个城市在生长,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要充分体现,要形成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共赢的协同联动体制。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说。2014年,上海全面启动实施教育综合改革,3份对接区域重大发展需求的教育布局规划——“学科规划”“高教规划”“职教规划随之面世。

  改革如弈,攻防有技法,进退有分寸。深水区的这场改革,上海如何突围?

  解死局——

  着此一子,满盘皆活

  上海理工大学总会计师赵明把这所学校的钱袋子翻开数了数:2015年,学校专项投入和经常性投入的比例约为13,分散投入和整体投入的比例达13,而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的比例已达16

  两三年前,上海市高校的钱袋子还是另一番景象——2012年市级财政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中,经常性经费只占30%,专项经费占去70%

  这样的数字之下,是科研工作者积蓄已久的牢骚,也是我国科研体制的长期痼疾——不是钱少,也不是人懒,阻碍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最大障碍,是投入结构和管理制度的不合理。

  怎么把这个难局走活?上海抓住了资源配置机制这步棋。通过高等教育投入的三个转变2015年上海市高校经常性经费和专项经费的比例已经调了个个儿!

  细数高等教育投入分账,上海大学原总经济师张平伟——这个一辈子都在和教育财政打交道的见证人”——说自己看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教育部门的预算中,以专项投入为主变成以经常性投入为主;以各专项分散投入为主转向了以学校为单位的整体投入为主;而在专项投入结构上,以软件投入为主取代了以硬件投入为主,比如像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中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就可以达到50%”

  在结构上,高等教育投入还做到了三个打通”——打通生均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专项经费、打通十大工程专项经费和内涵建设经费、打通用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

  上海市政府抓投入,实际上是在抓以投入为核心的资源配置。翁铁慧说。作为市级财政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试点,让高校自主统筹这70%的经常性投入该怎么花,上海走出了资源配置紧跟科技创新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第一步。

  20157月,赵明进入总会计师制度试点单位之一的上海理工大学。把这项在大中型国企实行的制度用于高校,上海开了先河。总会计师由政府部门选拔、任命、发工资,实行轮转任职,也让这只高校经费统筹安排的监管之手握到了实权。

  改革是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有也要有。总会计师被赋予参与学校重大财务决策的权力,上海理工大学的重大经济活动,需经赵明和校长共同签署审批。同时,他也需发挥财务管理的专业能力,从内控管理上防范学校财务风险。

  在如何上,上海屡出新招,将以前条块分割的死局走活——建立以提高教育项目支出效益为目标的综合监督评估机制,关注点从分配管理转向绩效管理。例如,经过绩效考核后,零碎的小专项可以整合为一个大专项。我们建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按照5年一轮的投入产出绩效比,对相应的系数和基数进行分配。上海市教委财务处处长王家一说。

  即使2014年就率先在全国整体一次性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择校之困也困扰着这个在基础教育阶段有191万名(2013年末数据)在校学生的大城市。上海的一些明星公办小学周围,房价也曾一度爬高。对此,上海在扩大教育供给,加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上动起了脑筋。

  2014年起,上海陆续在浦东新区、杨浦区等区县开展民办中小学非营利制度试点,区县两级政府在推进免税认定、扩大财政支持范围和力度等方面给予重大支持。

  东沟中学是浦东新区的一所公办农村中学,自2005年委托给具有较高教育管理能力的第三方管理后,一改基础薄弱、师生流失严重的旧貌,整体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改观。

  这是一着巧借外智的棋!

  2007年,上海开始在全市启动委托管理,提升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2011,上海又启动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专门建设一批不挑选生源、不集聚资源、不争抢排名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今年5月,世界银行把全球基础教育发展论坛开到了上海。这在中国是首次。

  在这场名为公平与卓越的论坛上,世界银行教育高级局长克劳迪娅·考斯汀表示,上海对教育高效投入的做法,将成为世界银行未来在全球各地实施教育项目时推广的经验。

  布新局——

  深念远虑,谋略有数

  访问上海回去后,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专栏中写道,上海教育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他们只是长期在坚守优质学校的根本原则——教师互促教研,家长参与学习,教育管理者以最高标准要求学校……

  尼克·吉布在上海听了几天课,他的反馈佐证了中国同行对上海基础教育的评价——基础扎实,具备一定科学性。

  上海教育已初见改革利好,接下来要做什么?减负增效——研究现在的教育中合理的东西,将其加强,而那些不必要的过多负担,就要减掉。翁铁慧回答,立体综合的教育评价,是减负增效的基础。正是因为参加了PISA测试,上海发现了评价这个可以经营棋局的关键一招。

  评价需要系统设计、逐步实施。如今,一套从幼儿园贯通至大学,从学生、学校扩展至区域教育环境质量的评价体系,正在引导上海教育形成新的质量观。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考98分和95分有什么大区别吗?幼儿园需要学习汉字吗?

  在洵阳路小学,这些曾困扰家长的问题已逐渐不再是问题。在这里,一年级学生第一个月不用上任何课,低年级的课堂也不再按以往的语文、数学分科,而由老师自主设计跨学科融合课程。我既像数学老师也像科学老师。一位给学生上海星研究报告课的老师说。

  随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俗称零起点”“等第制)的推行,这样的观念在上海幼小领域逐渐盛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不进行书面考试,小学阶段不排名和变相排名……

  其中最重要的是,采用分项等第与评语相结合,基于日常观察、提问、表现性任务等对学生开展多元过程性评价。

  洵阳路小学四年级学生潘善伟最近为他的阳光银行存折增加了两笔进项——因班级劳动表现优秀,得了20个云币,在校园艺术节扮演南郭先生,老师又奖励了100个云币。

  阳光银行是洵阳路小学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配套激励措施。在上海,不少区县、学校进行顶层设计和细化研究,推动家校合作,在校本化实施零起点、等第制方面形成了可辐射的案例与经验。

  从2011年起,上海基础教育每年都要经历一场绿色指标的综合体检: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否科学,学业负担是否太重,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什么需要改进,师生关系是否健康……10个指标下又包含若干个子指标、观测点和评价方法,改变了以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的单一性。

  拿到体检报告后,学校可以横向、纵向解读,以发现平常在教学中隐而不显的问题——谁说苦学才能高分?这份体检报告展示了学生学业成绩不断提高,但学生负担却比较轻的案例……

  目前,上海市正在推进学校发展性督导,将绿色指标作为重要依据之一。与之配套,逐步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中学生成长记录册已引入绿色指标评价。

  上海抓住了评价改革这一导向性环节。高中学生通过网上预约,就能进入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志愿服务。一张电子学生证,可以让上海140万名中小学生刷卡进入多家社会场馆。读卡设备读取学生的电子学生证信息后,通过网络实时将相关信息传送至后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学生各种学习经历的记录。

  各类社会课程资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并成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在高考改革中,将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招选拔的重要参考,其中包括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4个模块。

  截至20166月,上海已整合了各种社会资源,建立起1673个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项目),为高中生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了近32万个岗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和信息将由专门系统写实记录,保证真实性。

  高考改革是真正起杠杆作用和撬动作用的。2015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率先试点综合评价录取改革,取得了实效。2016年,试点改革的阵营扩增至同济大学等9所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6年春季高考的现场,人头攒动,其中有一个轻化工程(香精香料)专业受到热捧。怎么选拔闻香人才?自主测试环节,学生探鼻仔细嗅辨,并被要求对香气和气味作一番详尽合理描述。

  春季高考并非新鲜事,包括上海在内的多地都有实践,但长期面临吸引力不够、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的尴尬,在一些省份已被叫停。

  自2015年改革以来,春季高考在上海重新焕发了生机。它首次向应届高中毕业生开放,并纳入了本科院校需通过面试等考核方式测评考生能力的部分特色专业招生计划,为考生提供更多机会。同时,因为增设学校面试或技能测试的环节,也成为应用型本科专业招生的重要平台。

  评价改革的利好,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开始显露。如果不是科研成果分类评价体系的改革,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源与照明工程系教授林燕丹的科研成果要得到肯定,可能还要走一段漫长的路。

  她的研究是应用视觉理论研究解决驾驶舱的视觉安全问题。但因为相关领域没有建起论文体系,在影响因子这一项,她的成果没有数据支撑。在传统评价体系里,这对职务晋升非常不利。

  得益于改革后的科研成果和职称评审体系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像林燕丹这样做应用研究的教师,在经历了严格评审后,其成果也能得到相应的公正评价。

  这样的评价体系是风向标,让青年教师和原来单靠论文体系不能获得好评的老师,有了更大主动性和积极性。林燕丹说。

  开大局——

  时世趋变,棋越一步

  迪斯尼乐园开张了,浦东迎来大量客流。早在一年前,浦东就做了准备,将区内东辉职校的景区服务与管理专业与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贯通,列为中本贯通的一个试点专业。

  有人认为,对接未来市场需求的这一小步意义甚巨。浦东姓改革,它头上堆着多项响亮的改革名号,但不少分析指出,浦东要继续在改革深水区中前进,就必须直面产业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创新生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浦东是一个缩影,它所遭遇的问题代表了上海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困境。上海提出战略目标,未来要建成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但在相关行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数量与比例仍明显不足。

  启动教育综合改革后,上海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变化及人才需求趋势为依据,陆续推出学科规划”“高教规划”“职教规划”3份规划,前瞻性地把教育发展的棋下早了一步。

  浦东试点旅游管理专业贯通培养,可以在《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找到依据。对应20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这份规划将促进上海重点发展的14个专业门类做了细致的布局调整,同时从学校和区县的维度,铺开了上海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蓝图。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掀起了一场改革风暴”——所有专业经历了一次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对应国家以及上海市的发展战略的论证,在未来社会无法立足的专业都从目录上被删去。

  如何为上海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知识型、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上海效法世界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的结构壁垒,搭建开放、衔接、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推动双证融通改革,开发试点专业的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来提升教学。

  自2013年起,浦东新区陆续设立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试点专业,它们都对接了浦东未来的产业结构布局——“民航安全技术管理等专业意在服务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而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则对准先进制造业和大飞机项目的需求……

  上海大刀阔斧,推出《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对高等教育重新排兵布阵,改一列纵队多列纵队,构建起以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主干学科专业集聚度为主要区分标准的上海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体系。

  新的高等教育布局出现了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应用技能型4种类型和综合性、多科性和特色性3个类别,上海高校都可以在这个二维分类体系十二宫格中确定自己的目标和定位。高校分类管理体系随之建立,实行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估、绩效拨款,引导上海高等学校进一步明晰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各自领域追求一流。

  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新成立的上海科技大学令人瞩目。这所由上海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将服务国家战略写入办学理念,意欲推动大学、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国家级创新园区联动,推动教育、科技、创新创业融合发展。

  它下设物质、生命、信息三大理工科学院和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专注于人类细胞信号转导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瞄准相关领域的前沿科研动向,对制约我国转型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探索科技解决方案,并专门设立创业与管理学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

  上海要建设科创中心,要原始创新,也要将高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松说。在十二宫格的棋盘中,上海理工大学是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站位,这类学校怎么服务上海发展大局?吴松举出一例,该校科研团队将掌握的太赫兹源核心技术推向市场。

  太赫兹技术被誉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在军事、医用检测、通讯等领域都有广阔应用前景。上海理工大学成立太赫兹技术研究院,通过校企合作,推出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太赫兹肿瘤细胞诊断仪等一系列应用型科研成果。

  上海还重点建设了一批行业特色鲜明、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联系密切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引导和鼓励一批市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并开展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试点建设,自20149月至今已经完成两批。

  如何让学科建设支撑上海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上海启动了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规划,要求重点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峰学科和若干高峰方向,并强调通过同城协同,建设能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但尚未布局的学科。

  上海的医疗资源丰富吗?没有经过深入调查,难以理解上海医疗人才的紧缺情况。上海教委相关负责人分析,未来随着深度老龄化趋势愈演愈烈,对医学人才需求将更加强烈。上海医疗队伍的布局不平衡,中心城区集中,远郊农村地区非常紧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未来行业人才需求结构,《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将未来供给的人才重点确定为医学、艺术学、经管、法学、理工农和文史哲教六大类别。

  在规划中,未来医学类在校生规模占比将达9%左右,并强调加快培养全科医师、康复医师以及其他高层次医技、医护人才。上海已作出规划,到2030年,六大类别学生各自要占据多少规模。上海的投入要有明确指向性,盲目投入就是教育资源浪费。张平伟说。

  解了死局,满盘皆活;布了新局,谋略有数;开了大局,海阔天高。自2014年起步,这盘大棋就在证明一种改革思路——胆子大,棋路才能愈加宽广;步子稳,棋局方显运筹帷幄。这盘棋为什么这样下?老话说得好,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细味其中,这盘棋更像是上海教育的今昔在对弈。若想更深入理解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谋略和考虑,我们既要溯洄从之,看看道在何处遇阻,又要溯游从之,向着前方而去,用更深远的眼光去寻找动因,才能在深水区成功突围。(中国教育报记者 陈少远 赵秀红 董少校)

  《中国教育报》2016627日第1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3282;累计访问人数:62542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