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年来,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实践层面得到了体现;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新课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学改革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把“对话”变成“问答”;为夸奖而夸奖;把“自主”变成“自流”等。要解决现存的问题,把教学改革深化下去,就要加强面向实际的理论研究,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推进考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观念更新;角色转变;理论引领;专业成长评价改革的步伐。
【关 键 词】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由课程教材改革带动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全面、整体的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42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是课程改革的特区、课程改革的先锋队,承担着为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推进创造经验、提供启示的使命。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份,受到了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高度的关注。本文基于两年来的跟踪调研相评估,就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进展情况分析如下。
一、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在教学改革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
两年来,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同,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扎实具体的探索,取得了实质性的阶段性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变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实践层面上得到了体现
1.学生变得爱学习了
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是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让学生爱学、乐学,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这是实验教师的共同心声,并已成为现实。
学生为什么变得爱学习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教材内容具有生活性。新课程教材内容改变了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从而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2)学习方式多样化和个性化。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游戏中学、合作中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
(3)学习评价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和实行的学习评价。实践证明,这种注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径。
2.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地提高了
两年来,实验班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加了。学生不仅从书本中识字,也从生活中、从各种学习资源中识字,并初步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
(2)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围绕一篇课文或一个主题,学生会收集到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料。学习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了,而是拓展、延伸到社会生活、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
(3)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教师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
(4)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思考、质疑、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5)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新课程不仅专门开设了让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而且在每门课程教学中,都积极创造条件,尽量给予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变了——教学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1.课堂教学目标变了
教学目标包括:(1)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2.课堂教学活起来了
(1)学生解放了。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问、怀疑、批评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等,这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2)教材开放了。新课程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
(3)“过程”开放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4)“时空”开放了。新课程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学生通过这部宏大而深邃的书,观察奥妙无穷的自然,体味丰富多彩的生活。
(三)教师变了——新课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教师的观念变了
观念的转变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1)学生观变了。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教师的学生意识加强了,包括:①学生本位意识。“关注每一位学生”成为教师的重要教育理念。②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③学生个性意识。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2)课程观变了。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使教师形成了课程的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3)教学观变了。教师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这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教师的角色变了
新课程凸显了教师角色的下列特征。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不断地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出现了这样的新变化: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把“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摆上了议事日程,促进了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在新课程实施的两年中,广大实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不少教师坚持写实验日记、教育随笔。教师之间经常在一起讨论实验中的问题,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
(3)课程的建设者。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作为课程的从属者的身份,使之变成了课程主体,乃至课程本身。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上。实验教师努力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风格和特点。可以说,实验区的教学基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教教材”的状况。其次表现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这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教师们已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效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超越了狭隘的教育内容,激活了师生经验;丰富了师生的生活,尤其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
二、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国家级实验区教学改革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苕,不容忽视的问题。
1.把“对话”变成“问答”。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知不知”、“怎么样”、“好不好”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这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表面互动,实质是“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使之“就范”,才肯罢休。
2.为夸奖而夸奖。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怎样表现,一味给予表扬。教学固然要讲求艺术,但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教师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3.把“自主”变成“自流”。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
本文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