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洋“嫖娼”事件余温未减,今天又传来了东部省份“高考减招”的消息。据说,仅江苏今年就要调出3.8万个名额来支援西部地区。消息传来,连一向以谦和、温顺著称的江苏人都急眼了,立马到有关单位门前表达抗议。最终结局相当不错,江苏教育主管部门承诺,今年招生不低于去年,于是皆大欢喜,家长们纷纷愉快地散去。
涉及到减招的还有高考大省湖北,据说要减少4万个招生名额,但网上却没有听到湖北家长太大的动静。这一点,可能是湖北离四川较近的缘故。四川高考一本录取率仅5.37%,排在最后一名。可人家四川人啥话都没说,每天淡定地喝茶、打麻将,所以湖北人也不好意思去搞啥抗议。
心情最愉快的当属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大城市,2013-2015年三年高考一本的平均录取率分别是24.42%、24.05%和21.52%,位于高考一本录取率的前三名。的确,再穷不能穷非洲孩子,再减也不能减直辖市学生。尽管录取率如此之高,但支援西部地区事情,还是“江苏、湖北您先请!”一线大城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就是那么讲究,做事都如此客气、彬彬有礼。
最有意思的是河南,其实也是教育问题上最苦逼的人。我和河南人关系一向不错,所以被请进不少他们开的微信群。听说江苏、湖北减招,有人忆苦思甜,有人不满嚷嚷:我们河南一亿多人口,居然只有郑大一所211大学、河大一所部属院校,太不公平了!
微信群群主请我在群里给大家讲讲这个问题。一是我没有那么大的胆子说中国,怕不小心被塞进洗脚房。二是我只熟悉德国情况,谈中国的事情不很专业。于是我给他们举了几个数字:德国面积35万平方公里,正好比河南大一倍。德国有八千万人口,而河南总人口是1.06亿,其中常驻人口就9413万。从人口结构看,德国老龄化远远高于河南,这意味着河南年轻人的数量比德国多得多。仅2016年河南高考考生人数就达82万,位居全国第一。而实际上河南才有52所具有高招资格的本科院校,尽管全国排名第四,但区区52所高校肯定吸纳不了那么多人,于是只能把眼光盯住外省高校。可问题是,你把学生往其他省份送,你要不要也接纳其他省份的学生?
那么,人口数特别是年轻人的数量远远少于河南的德国究竟是什么情况呢?德国共有大学401所,注册学生260万人。其中综合大学110所(包括全科、理工和师范等),应用技术大学233所;艺术、音乐院校58所;各州双元制学校几十所。每年入学新生约30万人。除了几十所私立学校收费之外,其他三百多所公立大学皆免费。
这一比较,聪明的河南人马上明白问题之所在。河南不仅仅是缺重点大学的问题,就连最基本的普通高校都严重缺乏。按照德国标准,河南至少还要建300所高等院校。
德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只是各州自己组织毕业会考。每个学生通过毕业考试再衡量平时成绩,即可拿到中学毕业证书(Abitur oder Fachabitur)。根据德国相关教育法律规定,持有中学毕业证书就有权申请大学。一般而言,只要申请都能拿到学习位置。如果是受限专业如企业管理、法律、牙医、药学等,可能会有等待期。德国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进门容易出门难”。尽管有那么多人入学,但达不到相应标准,根本不能毕业。这其实也是一种公平:机会公平。给你平等的教育机会,至于是否能拿到学位,那就看自己的努力了。
由于德国实行学年和学分相结合的制度,所以多数学生需要延期才能毕业。据统计,德国按时毕业率只有26%。德国的毕业关卡得很死,其实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明面上的好处是,德国教育质量得到保证,不容易出现“次品”。而隐秘的好处则是,极大地减轻了就业压力。由于多数人延迟毕业,找工作的年龄只好相应推迟。如此下来,德国每年光延迟毕业就减少了大量找工作的人数。更大的好处在于,如果没有工作,人们不能赖就业岗位不够,只能怪自己不够聪明、学习不够努力。把责任推给自己,于是,德国社会就变得异常稳定和谐。
如果按照德国的做法,应该人人有学上才是。但中国毕竟是特色的初级阶段国家,还是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因此,不可能出现82万考生都有学上的情况。那么,一半人上大学,行不行?
假如其中的一半即41万人都能上大学,而且要保证合理师资比的话,河南还非得要再建300所大学不可,其中应该是100所综合大学、200所应用技术大学。如此,河南的人口素质想不提高都不行。真到那个时候,以河南人的聪明劲和努力程度,全世界可能不是学习德国工业4.0,而是要学习河南工业5.0了。
如果说河南新建300所大学有点夸张的话,那么在全中国范围内建300所大学可不可以?让我们来算一笔账:中国目前14亿人口,仅有2845所具有高招资格的本科院校,即49.2万人拥有一所大学,而德国则是19.95万人拥有一所大学,按照这个比例,中国应该有7017所大学才合理。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再建300所高校,多吗?要说新建700所都不算多。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中国没有那么大的财力来新建大学。其实,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只要各方节省点,完全有这个能力。官员少拿点、少吃点、对全世界少慷慨点,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如果现在还不行,未来五年又如何呢?
写到这里,我突然才明白点什么。尽管我写了400多篇介绍德国方方面面的文章,但并没有真正想清楚德国为啥那么厉害。8000万人口获诺贝尔奖如探囊取物,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差点等同于14亿人口,原来,强大的竞争力来源于德国基数庞大、高质量的教育,这就是德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奥秘。下大力气投资教育,这是中国必须优先考虑而且是非常急迫的事情。
杨佩昌看德国,欢迎关注,谢谢!
(本文仅代表杨佩昌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