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

    初中综合文科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重叠现象之探究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4 点击数:1189
    【摘要】初中综合文科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之间的重叠现象是课程改革实验区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给广大教师带来很大的困惑。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尽管两门课程在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学实践中存在重叠现象,但重叠内容在逻辑框架、呈现方式、侧重点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现象恰恰体现了两门课程在公民教育这一大目标下的相互补充、存同求异、和而不同的关系。
    【关 键 词】综合文科;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公民教育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初中综合文科课程备受瞩目,并在实验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这门课程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比较集中而尖锐的问题是,实验区的教师、教研员普遍反映,初中综合文科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之间存在重叠现象,两门课程所用的教材之间有很多内容近似,因此,他们强烈要求在修订教材时注意这个问题。实际上,这种重叠现象不仅存在于教材之中,而且存在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之中。因此,它不仅仅是教材本身的问题,而且涉及综合文科这门课程的性质、理念等诸多问题,特别是综合文科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比较分析初中综合文科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之间的重叠现象,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这两门课程的关系,从而促进综合文科课程的研究与实施。
    一、异中有同:综合文科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之间的重叠现象
    (一)课程标准之间的重叠现象
    一线教学的广大教师最为关心的是初中综合文科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所使用教材之间的重叠现象,实际上,课程标准是教材的指挥棒,可以说,这两门课程之间的重叠现象归根结底是由它们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所决定的。在初中综合文科课程实验区所使用的教材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占绝大多数,它是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编制的,因此,笔者主要围绕《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来进行比较。这两个课程标准分别对初中综合文科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理念以及目标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它们在不同层面都有相似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课程性质及理念来讲,两门课程都强调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都以培养良好公民为宗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两门课程都强调综合。课程综合化,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贯穿于课程改革的所有环节。综合文科课程首当其冲,它“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 是“对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思想品德课程也不例外。[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3] 除了历史、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之外,综合文科课程中“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等,这样,由于都强调综合性,综合文科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之间在学习内容上不可避免出现了重叠区域,如政治、经济、伦理、心理这几个领域,概括地说,主要集中在公民教育领域。
    其次,两门课程在课程目标方面有相似的地方。由于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都高度概括,因此,文科的各科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多少有一致的地方,似乎不足为奇。但就综合文科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而言,两个课程标准在分类目标中,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如个体发展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尊重法律等等。两门课程的分类目标各有十个左右,但相似的或交叉的分类目标就有五六个,几乎占据一半的比例。
    最后,两个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由于内容标准比较详细,因此,相似的内容显得更多、更具体。例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第三个主题“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的内容标准部分要求,认识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了解当今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和教育领域中的差距,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而这些内容,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都有。
    (二)教材之间的重叠现象
    由于初中综合文科课程实验区所使用的教材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占绝大多数,而且使用这一版本教材的实验区大多同时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因此,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与《思想品德》作为文本,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综合文科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在教材方面的重叠现象。《历史与社会》与《思想品德》教材之间的重叠现象,最集中地体现在各级标题当中(表1)。
    《历史与社会》 《思想品德》
    七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你我他的世界》 ○尊重与平等 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心有他人天地宽》 ○平等尊重你我他
    七年级第八单元第二课《创业有方信用无价》 ○信用是金 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 ○诚信是金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
    七年级第七单元第二课《在规则中自由成长》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
      ○权利:在规则中行使 ○义务:在规则中履行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
    七年级第七单元第三课《在生活中运用规则》 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保护自我》
      ○寻求社会保障和紧急救险的规则 ○当个人权益受到侵犯时 ○身边的侵害与保护 ○防范侵害保护自己
    七年级第八单元第一课《永远面对的选择》 ○合理的购物方式 九年级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 ○学会合理消费
    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九年级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九年级第二单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九年级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九年级第三单元《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 九年级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
    第二课《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第三课《在法治的国家中》    ○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九年级第四单元《与经济成长、科技进步同行》 九年级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
    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 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
    九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感受竞争 追求创新》 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
    第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感受竞争 追求创新》 ○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九年级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教学实践中的重叠现象
    在教学实践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往往从分科课程的角度来看待两门课程之间的重叠内容。他们对《历史与社会》这门综合文科课程综合性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学科知识的综合这一层次,因此,他们很容易把综合文科课程中的“综合”简单地理解为“历史”加“地理”,再加上“思想品德”的部分内容,即原来分科的历史课、地理课和政治课中的相关内容的大拼盘。“《历史与社会》,就是一个大杂烩”,流行于实验区的顺口溜很能说明这种观念影响之广、之深。严格说来,他们所理解的综合,甚至还算不上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最多只能算是学科知识的“拼盘”。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遇到与政治课类似的内容,便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政治课教学模式来讲课,比如按照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些教学设计来讲课。他们并没有深入比较分析两门课程重叠内容背后所存在的差异,反而认为综合文科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重复,甚至由此产生对综合文科课程的抵触情绪。总之,综合文科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加剧了一线教师对这两门课程之间重叠内容的忧虑,特别是那些同时兼任这两门课程的一线教师,而这种兼任现象,在实验区很普遍。
    二、同中有异:重叠内容背后的差别
    综合文科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的重叠内容,让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难以把握和处理,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比较和分析这些重叠内容就会发现,它们背后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重叠内容所属的逻辑框架不同
    如果详细分析表1内容便会发现,尽管标题相似,但它们的分布情况差异很大。比如,就《历史与社会》而言,这些标题主要集中在七年级《我们生活的世界》(下册),和九年级《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全一册),相对而言,相似标题在《思想品德》中的分布则是相对零散的。这主要是以《历史与社会》为参照系,才会现出这种现象。同样,如果以《思想品德》教材为参照系,人们也会觉得,相似的标题在《思想品德》教材中是比较系统呈现的,而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则是零散分布的。另外,尽管标题相似,但它们在教材中的分量也有所不同,显得很不对称。比如,类似的标题,在《历史与社会》中可能是一课,而在《思想品德》中则可能是一个单元;在《历史与社会》中可能是课下的一个框题,而在《思想品德》中则可能是一课。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两门课程的基本逻辑框架不同。
    对于综合文科课程来说,《历史与社会》所依据的课程基本框架的思路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4] (表2)
    表2《历史与社会》课程结构图示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30864;累计访问人数:88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