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最好的学校”要由未来评价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5-18 点击数:2575

    择优录取的招生对遏制腐败、实现形式上的基本公平,有一定作用;但社会可能会忽略问题的另一面,即掐尖”“争抢生源从另一层面破坏教育平衡,败坏教育品质。

  《中国教育报》日前刊发了李镇西的《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一文,引发热议。笔者觉得,这里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学生的提法从俗,含糊不清,时下最好的学生已由考分标志了,最好的学校则不知如何定义。简而言之,李镇西要抨击的是名校掐尖现象

  笔者之所以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源于9年前的经历。当年围绕名校能不能建省招班有过争论,省里明确规定不准跨境招生,但个别学校为追求清华北大录取数,巧立名目,搞实验班”“强化班等。有校长竟在大会上说哈佛和牛津还在全世界招生呢,愚妄至此,几近无药可救。

  笔者认为,用省城名校招牌诱惑外地尖子生,导致学生对教育产生错误认识,也必然扰乱招生秩序。再说,把各市尖子生搜罗而来,以一校之力,真的能承担培育创造型人才的责任吗?笔者一直在这类学校工作,可能比很多局外人更加知道深浅,于是提出,如果我们的水平与能力绝伦逸群,是否可以在全省招一批大家都不想要的学生,成立这样的省招班”“实验班,经过三年教学,看看能有何推进,庶几衡量一下实力。尴尬之余,大家认为不能这样意气用事。其实,笔者的目的不过是将一军,堵教育界一些牛皮大王的嘴。名校在招生方面究竟应展示什么样的教育姿态?在教育发展不均衡、社会教育评价文化出现严重偏向的当今,李镇西老师认真严肃地将其当作问题公开提出以引发社会思考,也是有益的。

  择优录取的招生对遏制腐败、实现形式上的基本公平,有一定作用;但社会可能会忽略问题的另一面,即掐尖”“争抢生源从另一层面破坏教育平衡,败坏教育品质。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名校都在抢生源,北大清华招生组都曾为争抢生源赤膊上阵,遑论基础教育的恶性竞争?这既说明体制机制和社会评价文化有问题,也说明所谓名校对自身教学质量缺乏自信。

  人们同样应当关注,在一个地方,为什么学校之间会出现档次,而且距离拉大,愈演愈烈?除了体制问题,还有落后的社会教育文化,还有媒体的推波助澜。对名校的投入过多,名校无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大批教师因为在普通或薄弱学校工作而失去发展的机会,他们的辛勤工作无人知晓。在乡村学校,在聋人学校和工读学校,笔者见过很多兢兢业业的教师,他们的工作状态无人知晓,在教育界,他们也经常是被遗忘的群体。在一所启智学校,老师说,“1+1=2”,要教两个月,而有的老师已经在那里工作了22年!他们才是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在教育中表现出的人道精神,会让抢生源的名校无地自容。

  名校条件已经很好了,就不要再哄抢高分学生了;同理,学生已经很有实力了,是不是一定要选择牌子最响的学校?同理,李镇西如果在一所名校当上校长,他是不是仍然会坚持招收低分学生的主张?笔者不敢判断,因为不但他代表不了学校,政府可能也不准他这么干,群众也会轰他下台。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当然,这不意味着群众的意见就能代表教育方向,任何时代,都必须办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教育。

  很多城市为实现教育均衡,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南京规定名校必须招收百分之五十的指标生(郊县中学达到百分之七十),把这部分招生名额分配给普通初中,遏制名校掐尖。十年前笔者带高一,第一次测验结束,问班主任,同一个班,差异何以这么大。班主任说,全班50人,只有11个是正取,其余多是指标生。这个办法行之有效,它在检验学校的教学质量。南京高中招生仍然在遵循这个制度。虽然这不过是一点点艰难的改革,也让我们看到,只要努力,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学校招生,是在展示教育姿态,名校是不是最好的学校,要由未来评价。(作者 王栋生 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6517日第2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5368;累计访问人数:62544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