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会副会长,叶谰教授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4 点击数:1259

叶澜,女,福建南安人,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研究》杂志学术顾问等职。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等。已出版的专著有《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撰写并主编的丛书与研究报告有“教育学科元研究”丛书、“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丛书、《新编教育学教程》、《“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其学术成就,包括由其开创和引领的”新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叶澜语丝
   ◇ 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它能够改变一个人,改变他头脑中的观念,改变他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结果是教师更新了,课堂更新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一种探索的精神,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
    ——叶澜(上海市花园路小学评课现。?001年10月8日)
   ◇ 对孩子最大的浪费,是智力的浪费。
   ——叶澜(上海市花园路小学评课现场,2001年10月8日)
   ◇ 新基础教育实行两个一票否决,如果不改变学生在班级上的生存状态,不改变课堂教学,都不能称之为新基础教育。
    ——叶澜(上海市花园路小学评课现场,2001年10月8日)
   ◇ 新基础教育就是要在新的层面上开展研究,而不是在老的教育模式上加点什么。实际上,新基础教育为师生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平台、新的起点,所有的活动都要从这个新的起点出发,站在新的平台上进行。
    ——叶澜(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新基础教育情况汇报会现场,2001年10月11日)
   ◇ 新基础教育的第一步是一个“还”字,过去的教育有太多的需要“还”的东西。判断教师是不是在做新基础教育,首先看他有没有“还”,在多大程度上实践了这个“还”字。
    ——叶澜(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新基础教育情况汇报会现场,2001年10月11日)
   二、叶澜教授与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所所长、上海新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名誉校长叶澜教授主持的一个全国“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的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的“新”既表现为理论创新,又体现在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新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基础教育重新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把基础教育看作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体系。
   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新基础教育从活动的观点出发,强调通过革新学生浸润其中的以课堂教学与班级生活基本内容的日常实践,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发展基础。
   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使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由消极被动的适应性生存方式向积极主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性生存方式转化。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当前在线人数:24394;累计访问人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