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科学教学 > 热点话题

科学教学

    由新课改三维教学目标谈对物理教学的文化思考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2 点击数:2086

    吴同华 陈万平 姜圣国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山东 曲阜273165)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已被广大中学物理教师熟悉和接受.但是,由于在长期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中学物理教师已经习惯于“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当面对新课改所提倡的这样一个“学生本位”的教学目标时,他们感到困惑和茫然,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教了.于是在教学中就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教师不求甚解、流于形式地去追求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目标,以迎合新课改;一种是教师干脆放弃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目标回到传统教学目标上去,以抵制新课改.这两种现象也是新课改面临的两个新问题.这两个问题无论哪个解决不好都会影响新课改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导致新课改的最终失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要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有必要对物理教学进行文化层面的思考.

    1 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物理文化

    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包括科学文化又包括人文文化.物理是一种文化的观念已被世人广泛认可和接受:“物理文化是世界历代物理学家在创建物理学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形成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物理仪器设备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1]无论是从物理文化是文化的一个下位概念,还是从学者对物理文化的定义,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物理文化也应该毫不例外的既包括科学文化又包括人文文化.

    物理教学,作为传播、继承和发展物理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使它本身也成为物理文化的一部分.从此意义上讲,物理教学活动也属于文化范畴的活动.于是物理教学就自然而然承担起文化的功能,也因而兼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功能.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前者着重于精神价值,后者侧重于技术知识的工具价值,二者的结合促进了人的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全面和谐发展.因此,物理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认识和了解物理学科学方法的同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进行物理文化创造时所表现出的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对社会发展和人类与环境的关注以及他们的高尚情操来培养自己的科学观、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价值观.

    传统的物理教学受知识观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以学生被动接受物理客观知识为主要目的,并把物理教学异化成为一种目的鲜明的系统的灌输、启发、教化、培养的社会功利性活动(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而非文化性活动(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的).因此就没有意识到物理教学中存在着的文化的深层作用——人文教育,其人文价值被严重忽视了,甚至出现了“只见物不见人”的极端偏向.由此带给学生的仅是枯燥的概念、无味的公式、做不完的习题和没完没了的考试,错过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机会.

    新课改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知识本位”的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学生本位”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在更深层次上讲,它意味着人们已经意识到原来物理教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失,通过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来引导物理教师关注并改善这一状况.

    2 影响文化层面物理教学的因素

    物理教学作为传播物理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它不仅要传承物理文化的外在特征——概念、形式、符号等等,还应将蕴涵于其中的人类创造和人性的价值内化至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使学生从中得到教益,受到启示,开阔眼界,吸取营养. 只有当我们重视了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功能时,物理教学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

    要想真正实现文化层面的物理教学,至少要充分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2.1文化背景

    这里的文化背景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学生自小生活于其中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发生深刻影响的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物理文化所根植的西方文化背景;学生学习时已经具有的主体物理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佛家和道家思想为辅并杂有其他思想的文化体系.其核心是儒家伦理纲常,虽然主张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真善合一,但重社会轻自然,重综合轻分析,重思辨轻逻辑[2].与西方的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缺乏的是科学精神.在过去,这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而现在,这种缺乏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又会潜在地影响我们对物理文化的有效学习,导致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唯“书”是从、唯“师”是从,迷信权威,缺乏质疑、批判与创新精神,重结论轻过程、重观点轻实验等不良现象.而这种影响的后果只有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需要独立进行研究时才会显现,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和隐蔽性.因此只有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对物理教学的潜在影响才能做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物理学,尤其是近代物理学起源于西方.从物理是一种文化的层面上讲,当我们把物理学作为一门课程引进时,实际上也引进了物理文化所根植的西方文化.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学生学习根植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物理学时,会因为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文化上的“冲突”,最终会造成物理学习的困难.因此,物理教学要考虑到隐形在课程中的西方文化,向学生适当阐释一些知识后面的西方文化背景,避免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出现文化“冲突”,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充分挖掘和拓展物理教学的功能.

    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个体,从出生就开始接触各种物理现象,开始了对物理世界的探索,由于各自生活成长的背景不同,在学习物理之前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物理世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经验认识、世界观和价值观等.这些独特的思维方式、经验认识、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构成了学生个体学习物理时的主体物理文化背景.学生的主体物理文化背景也许大多只是凭经验和主观判断对事物表面的、非本质的认识,但却是学生通过在观察和理解世界、解决生活中实际物理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因此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并且会影响物理教学的顺利进行.物理教学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物理文化背景,把它作为物理教学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主体文化中生长出新的、符合科学规律和价值标准的物理文化成分.

    2.2物理教师观念和素质

    作为教学过程的施教者、指导者的物理教师,其自身的观念和素质,也是影响文化层面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教师的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可见仅就教师的学生观和知识观作粗略阐述.

    就教师的学生观来说,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学生是机械被动的学习者,是盛纳知识的容器;另一种则认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是能动的建构知识的主体.作为教学范畴内的知识,一般也具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外显的学术形态,另一种是内隐的教育形态[3].前者有实用的价值,这种实用价值对学生而言最直接的莫过于应试,效果简单而直观;后者具有教化的功能,这种教化功能会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效果缓慢且不易观察.因此,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是机械被动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考上大学或进行工作,那他就会重视知识的实用价值而忽视知识的教化价值,也会因此而采用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也就谈不上人文层面的教学了.所以不同的学生观、知识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观,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师能否真正做到文化层面(深入到人文层面的)的物理教学.

    对教师而言,具有正确的观念,只是能够进行文化层面物理教学的一个方面,另外还应该具有将观念付诸实施的过硬素质.如果物理教师仅仅是对物理学知识有深刻的钻研,而对哲学、心理学、美学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缺少深入的理解,就不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就不能形成教师所必须的健全品格,不能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这种情况下,即使具有了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想进行文化层面的物理教学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因此,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对进行文化层面的物理教学很有必要.

    3 渗透原始问题教学,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 “我们所需要的与其说是赤裸裸的结果,不如说是研究过程,离开了引向这个结果的发展过程来把握结果,那就等于没有结果”.因此,无论是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习题课还是复习课的教学,如果要实现人文层面教学,真正达成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就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淹没在结论和题目的海洋里,而应将活生生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返璞归真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18852;累计访问人数:88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