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规章

政策法规

    《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和《上海市文教结合2016年工作要点》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1-6 点击数:8981

    各高等学校,各区县教育局、文化(广)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部署,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本市文化、教育事业紧密合作、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有力支撑本市到2020年率先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文教结合改革工作的决策部署,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文广影视局(市文物局)、市新闻出版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充分总结借鉴第一轮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经验成效的基础上,联合制定了《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见附件1),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市文教结合2016年工作要点》(见附件2)。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各区县在推进落实过程中,要注重结合本区域实际,探索构建区县层面的文教结合工作推进机制,夯实本市文教结合基础,促进文化和教育事业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联系人:市文教结合办  邹竑、林炊利;电话:6210803223116631

    特此通知。

    附件:1.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

    2.上海市文教结合2016年工作要点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上海市财政局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20151223

    附件1

    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2016-2018年)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本市文教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结合落实文化、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和新形势新要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当前文教结合工作进展

    近年来,本市宣传文化和教育部门强化协同合作、相互配合支持,以资源共享理念促进合作、推动改革,发布实施了第一轮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三年来,本市文教结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集中体现在:

    ——优化组织领导与推进机制,既统筹协调又各司其职的文教结合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构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依托市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和市文教结合工作专题会议平台,统筹研究和审议决策文教结合重大规划、年度工作要点和重点项目实施等,在市级层面形成强有力统筹。强化协调指导和工作推进,建立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推进落实各项改革任务;设立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具体协调和督促落实既定任务。明晰文教结合工作实施路径,形成以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跨部门紧密协同、分年度扎实落实的机制。

    ——优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优秀紧缺文艺人才引育取得明显进展。引进一批高端紧缺人才,通过试点创设大师工作室、学科人才特区等平台,吸引留住了一批文艺人才。建立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着力培养培训影视制作全产业链人才;建立上海乐队学院,着力培养高层次乐队演奏人才;院市合作成立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分院,着力培养戏剧戏曲和新闻传播等紧缺人才。举办各类紧缺人才研修班,针对艺术院团管理、舞台技术导演、舞美技工、舞台艺术监督、戏剧编剧、戏曲音乐作曲等人才紧缺领域分类别开展专业培训。建立新闻单位专业人员与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互聘机制,促进新闻传媒教学与实践有效衔接。

    ——优化文艺活动与教育实践对接机制,文教双向服务、双向促进模式初步构建。宣传文化、教育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携手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国际青少年音乐夏令营、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电视节两节对接等系列重大文艺活动,为青少年艺术实践搭建了平台;联手在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设立学生艺术实践基地,探索了专业院团与学校艺术教育有效结合的机制与路径;共同在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设跨界艺术教学实践,拓展了学校艺术教育空间、丰富了教学形式;合力开展非遗进校园、上海非遗学子展馆行等系列主题推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弘扬初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六进机制,以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过程。持续开展面向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优化学习与阅读环境,教育期刊建设进一步走向高水平。资助大飞机出版工程等出版计划,主动对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实施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方略等支持项目,若干高校学术期刊走向国际以上海书展、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为依托,开展以青少年读者和中小学生为对象的书香上海夏令营阅读活动;开展书香进校园系列活动,优化了阅读环境。

    ——优化经费投入与项目遴选机制,文教结合改革任务推进落实得到相应保障构建了文教结合项目遴选和经费核定机制,明确了文教结合项目的遴选标准;建立文教结合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形成第三方参与评估监督的机制,经费使用效益得到保障。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本市文教结合工作在人才引进与培育、支撑服务能力提升、品牌影响辐射和管理制度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

    二、基本思路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本市文化、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提升师生人文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艺术人才为重点,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彰显文教结合影响力与辐射力,服务本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思路

    ——坚持以文化人、以艺育人核心理念。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让文教结合方向与内容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独特方式落细落小落实,培育青少年崇德向善的精神追求。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使青少年在接受艺术熏陶、传习艺术技能过程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

    ——坚持打破围墙、资源共享协同机制。充分依托有力的组织领导与工作推进机制,找准文化和教育合力育人的最佳结合点,以文促教、以教促文,强化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

    ——坚持创设平台、品牌辐射愿景追求。开拓视野、创新机制,在注重上普及基础上,着眼上提高,高起点策划、高水平运作、高规格搭建一批师生喜闻乐见、在国际国内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平台品牌,彰显城市文化影响力与辐射力。

    ——坚持培育孵化、动态调整方式方法。明确文教结合平台的孵化器定位与作用,即:市级文教结合专项经费重点做品牌、做引领,支持培育标志性项目,支持新增重大项目,待相关项目运行机制健全后即行纳入部门常规工作,按照既定遴选机制动态调入培育项目和新增项目。

    (三)工作目标

    ——文教事业由结合走向融合。本市宣传文化、教育系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协作意识与协作水平大幅提升,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大幅增强,文化和教育事业由自发结合走向自觉融合。

    ——双向支撑文教能级显著增强。培养一批文艺后备人才,引进一批高水平文艺人才,吸引集聚更多海漂文艺人才,聚集一批跨界文艺人才;打造一批高水平艺术类学科和高端智库,催生一批精品力作,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师生人文综合素养不断提升。校内,各类文化艺术经典汇聚校园,推动校园文化活动更丰富、文艺社团更活跃、文化氛围更浓郁;校外,发挥文化艺术场馆的育人功能,健全馆校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强化校内校外衔接协作,全面实施面向人人的艺术普及教育,对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支撑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丰富教师人文底蕴,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文教结合牵引效应更加彰显。把一批有基础、有影响的项目活动打造成为受欢迎、叫得响、辐射广的品牌,一批制高点和开拓性特征鲜明的新增项目辐射作用凸显,有力牵引文教事业不断走向融合,有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力支撑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举措

    (一)实施紧缺文艺人才引育计划,打造双向服务文化和教育的跨界人才队伍

    立足服务支撑本市文化艺术事业和产业发展、构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引进文化和教育领域都亟需的高端人才,加快培养各类紧缺文化艺术人才,加快建设一支横跨文教领域的双师双能型人才队伍,双向支撑服务文化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1.紧缺文艺人才培养培训制定紧缺文艺人才培养计划,明晰本市紧缺文艺人才培养规模、种类、目标、标准、途径及相关工作机制。强化各类紧缺文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优化舞蹈、影视、新闻人才培养规模、层次与结构,重点培养一批文化产业亟需的高级拍卖师、文化策展人、文化经纪人、院团经理和一线技术操作人员,加快文化管理、文化营销、文化创意、高端版权产业、版权贸易、网络出版以及新兴产业类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训。全面实施京剧麒派人才培训后五年计划,加强麒派经典剧目教学传承。深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计划、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鼓励支持高校与海外知名文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探索文艺人才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文艺人才。推动文艺院团与艺术院校紧密合作,依托教育机构搭建更多平台和渠道,为文艺院团青年后备人才快速成长创造更多机会办好艺术创作、艺术管理、艺术专门技术等紧缺人才专题研修班。

    2.高端文艺人才引进。制定文教联手引进高端文艺人才计划,明确引进规模、路径及相关配套政策。探索搭建高端文艺人才发现、识别和引进第三方平台,提升人才引进效率。强化文教在高端文艺人才引进的跨界协同,依托高校建设一批高层次文艺人才工作室和紧缺人才工作室,用好教育综合改革和文艺院团改革契机,支持高校、文艺院团等文教用人单位结合实际,联聘高端人才,引进留住海内外顶尖文艺人才。关注海漂人才成长发展,夯实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基础。

    3.文艺类学科与智库建设。建设文艺类高峰学科点和高原学科群,集聚宣传、文化系统人才资源,构建人才特区,支撑本市文艺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建设3个左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文艺类学科点和若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群;建设本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高校新型智库、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室三位一体协作平台,发挥平台基地的咨政、启民、育人作用。鼓励文教领域专家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联合组建研究团队,聚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需求,开展高水平协同创新和咨政服务,争取若干高校智库入选文科类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

    4.高端文艺人才培养机构建设。支持建设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建立学生舞蹈艺术联盟,使其成为集舞蹈艺术人才培养、舞蹈艺术创作、演出、交流、研究于一体,国际领先、国际一流的舞蹈艺术基地。支持建设上海乐队学院,使其发挥国内外一流专业院团与艺术院校联手协作的体制机制优势,培养适应乐队亟需的顶尖演奏人才。支持建设上海美术学院,使其成为美术教学、研究、创作、设计和展出的重要平台。支持建设上海电影学院,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培养杰出影视人才的专业电影学院。支持建设上海舞蹈学院,着力培养优秀舞蹈表演人才。支持建设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支撑服务本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

    5.文艺人才引育政策完善。建立文艺院团演职人员与高校文艺类学科教师客座互聘互用机制,鼓励双方通过双聘、互聘、联聘、返聘、短聘等灵活聘用方式,配套健全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晋升与薪酬制度,实现文艺创作演出与文艺人才培养双向促进、合作共赢。按照个性化思路为高端文艺人才提供相应的工作和生活保障。

    6.高校学术期刊与学术出版。整合高校期刊力量,以本市高校优秀学科为基础和切入口,探索构建更加科学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标准。实施高水平高校学术期刊支持计划,持续提升已进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行列的4种高校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力争再增加3-4种高校学术期刊走向国际,支持部分高校中文学术期刊大幅提升全国影响力和辐射力。实施高校重大出版工程支持计划,紧密结合高水平文艺人才引育、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需求,重点支持对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的高校科研项目成果出版,力争纳入国家重大出版规划和国家出版资金支持范围。

    (一)实施师生人文综合素养普及提升计划,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遵循社会发展需求、学生成长规律和文化艺术传播规律,依托文化艺术教育独特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强化文艺资源对支撑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支撑力,实施面向人人的艺术普及教育,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师生人文综合素养,培育文艺活动潜在观众群。

    7.“六进机制构建与完善。遵循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规律,一体化构建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六进机制,有机融入各个学段、各门课程。深入开展大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保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8.学校美育课程教学改革。增强文教结合对美育和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的支撑能力。用好校外文艺场馆和文艺院团资源,合力构筑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衔接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引导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程,支持学校开设更多的舞蹈课、形体课,培养学生落落大方、健康向上的精神气质,促使每位中小学生至少拥有1项艺术爱好、掌握1项艺术技能。改革高中阶段艺术类课程,夯实普通高中基础型课程,重点开发艺术类拓展型、研究型课程,鼓励支持学校发展艺术类校本课程;鼓励中等职业学校结合实际开设更多灵活多样的艺术课程。注重大学生艺术素养,鼓励开设更多戏剧课,要求全市所有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计入学分,引导每一位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修读1-2门艺术课程。加强音乐、美术等学科师资互融共通,提高教师以美育人能力;改革艺术素养评价机制,倡导科学的艺术教育质量价值导向;健全中小学校艺术总辅导员制度,加强学校艺术课程教学统筹设计与组织管理,推动学校形成多元多样的艺术教育特色。打造美术馆教育平台,开展美术现场教学。依托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搭建连环画创作人才培养平台。

    9.“进校园系列主题活动。整体规划进校园系列主题活动,统筹遴选确定活动内容、方式、路径、机制,确保受欢迎、有影响。做精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支持各类高端文艺院团走进校园,开展歌剧、交响乐等世界艺术,京剧、昆曲等民族艺术,以及沪剧、越剧等本土艺术精品剧目,每年在校园里巡演400场以上,每年吸引15万人次以上大中小学生欣赏高雅剧目曲目。支持主流媒体进校园,推动媒体与高校在新闻宣传、文化服务等领域深度合作,支撑高校完善信息化、智慧化校园服务系统。推进主流文化进校园,重点扶持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正能量主流文艺团体在校园内演出。依托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文艺节庆,开展校园行系列活动;依托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平台,支持艺术院校开展音乐周”“戏剧周等活动,普及高雅艺术,引领社区音乐文化建设。

    10.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基地建设。围绕支撑落实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加快校外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构建完善市级-区县-学校三级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基地网络。重点推进校外文艺场馆资源丰富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级,支撑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构建完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记录机制,引导各基地普遍设立教育部门教育专员,客观记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体验过程,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馆校合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基地普遍建立志愿者讲解员队伍,提升基地的育人实效。支持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携同建设上海音乐博物馆,使其成为学生开展音乐互动、体验音乐魅力的基地。

    11.重大节庆活动与学生艺术实践对接。全面对接本市重大文艺节庆活动,探索构建联席会议机制,依托重大文艺节庆活动安排学生文艺展演专场,为学生文艺实践搭建高水平展示平台。

    12.学生人文综合素养培育。深入开展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系列活动,依托社会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开设京昆戏曲、非遗工艺等培训活动,力争每年开设体验和培训班1000个以上,每年有10万人次以上中小学生参加培训体验。开展基于电视等媒介的青少年成长教育普及,推出互动式青少年成长教育类电视系列节目。开展上海书展、国际童书展学生主题阅读活动,用好书展的作家名家资源,举办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为主题的系列阅读论坛,推动常态化的学生健康阅读,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爱好和习惯,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

    13.艺术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加强艺术师资专业素养提升培训,通过举办艺术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比赛与展示、组织骨干教师开展国内外交流学习、举办各类艺术大师班等,分层促进艺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力争三年内培养100名市级艺术学科带头人、100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

    14.教师人文综合素养提升。深入开展教师经典阅读计划,编撰教师人文类系列丛书和资料包,支持学校充实图书馆馆藏资源,开设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文化、科普和艺术成果配送服务;深入实施教师走进艺术经典计划,支持教师走进剧院,欣赏原汁原味高雅艺术;深入推进教师人文素养全员培训计划,实施面向全体教师的经典阅读人文实践必须课程培训,以及艺术课堂”“礼仪课堂”“文史课堂选修课程培训,通过现场讲解、示范表演、经典视频、互动交流等环节,引导教师感受艺术经典,提升艺术感悟。

    (三)实施学生文艺平台打造与提升计划,助力本市再现文化码头的魅力风采

    依托有利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艺术积淀,打造若干高水平青少年文艺平台,努力占领青少年文艺赛事活动制高点,吸引各类文艺人才汇集上海,助推本市文化码头再造与再现,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

    15.国际性青少年文艺活动平台。依托本市举办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夏季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上海艺术博览会等重大文艺活动平台,打造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国际青少年芭蕾舞夏令营、国际青少年动漫创作展、国际青少年歌唱比赛等若干国际性学生文艺展演平台。支持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等节庆活动,使本市成为世界各地展示民族音乐舞蹈、民间绘画摄影和民间工艺的重要基地。

    16.全国性青少年文艺活动平台。办好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和中国校园戏剧节,展示当代上海大学生精神风采。支持搭建更多辐射全国的青少年文艺活动平台,努力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发挥引领辐射作用。搭建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平台,激发校园创新创业潜力。

    17.优秀传统文艺传承平台。打造区域音乐艺术传承创新平台,依托长三角协作机制,集聚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资源,探索举办以吴语为载体的青少年区域文艺展示与创意活动。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平台,依托高校资源和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源,建设市级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传承基地,引领区县和学校形成一区一特、一校一品非遗传承格局。

    18.学生艺术社团与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完善中小学社团(兴趣小组)校级特色团队区县级艺术团队/高校艺术团队市级学生艺术团队构成的分级分层分类艺术社团体系,做强上海学生交响乐团、上海学生合唱团、上海学生民族乐团,建立上海学生舞蹈团、上海学生戏剧团等高水平学生艺术社团,使其成为上海艺术后备人才培养的摇篮基地和展示当代上海学生精神风采的文化名片。依托文艺院团建设更多实习基地,为艺术院校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更大平台,重点推进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上音实践基地”“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上海青年歌剧团”“上海青年舞蹈团等艺术人才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四)实施学生文艺作品创作支持计划,提升高水平文艺作品的供给能力

    通过平台搭建和制度激励,激发文艺创作热情,鼓励推动文艺领域出新作品、新创意,改变文艺作品重复、复制、模仿多、新意、新作、新品少的现状,为文艺展演提供鲜活生动、源源不断的创意之作。

    19.校园文艺作品创作支持。支持专业院团、专业人士创作适合学生的艺术作品,包括校园歌曲、儿童歌舞剧、话剧等,鼓励师生参与创作。建设师生创意展示数据平台,汇聚全市师生校园文化创意,举办永不落幕的文化创意展览会;实施校园创意扶持计划,鼓励支持学生开展校园原创文艺创作,支持反映校园生活的文艺作品创作与展演,搭建师生创意-作品-产品-商品孵化转化渠道;开展校园原创文艺作品创作评比,奖励贴近校园、贴近学生的优秀作品,力争形成一批原创精品;以全国校园好声音等重大赛事活动为引领,营造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建立上海文化创意联盟,打造文化创意统一的对外宣传和信息平台。

    20.校园大师剧创编与巡演。鼓励高校编创和巡演学校大师剧,挖掘各高校建校历史中名师大家的感人事迹,引导师生感受大师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传播大学精神和教育正能量。

    21.国际文艺作品评比。支持鲁迅青少年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文学创作评比活动,扩大规模和影响;支持创办其他师生文艺类国际性评比活动,彰显本市影响力与辐射力。

    (五)实施互联网+文教结合计划,打造文化艺术传播与发展新模式

    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革文教结合固有模式,变革文艺教学授受方式,改变文艺活动传播方式,支撑文化与教育事业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22.“校园电影院线平台。利用学校礼堂、学生活动中心等场地设施,打造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电影院线,构建集文艺影视欣赏、学生作品展示、重大活动录播、影视现场点评、学生勤工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育人平台。遴选适合青少年观看的经典中外影片资源进入院线系统,并建立定期动态更新机制。利用多元投入对校内剧场、礼堂、多功能厅进行改造;鼓励支持区县和高校开展数字影视设备标准化建设,为教育影视院线提供基础支撑。建立学校电影育人联盟,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影片资源与设施设备资源的共建共享。

    23.师生文化演出票务交易平台。深入开展相约经典大学生公益票活动,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走进剧场聆听高水平戏剧音乐演出。依托易班网搭建上海对上海文化市场演出的各类尾票、折扣票进行定向交易,构建网上在线交易、线下电子验票、看剧点评奖励的模式。

    24.课程教材数字化开发与应用。围绕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服务本市构建完善教师在线备课、在线答疑和学生在线学习系统为契机,丰富数字化备课和学习资源。研制出版并试点实施一批数字化专题教育课程。立足上海实际,构建适合中小学实际的数字课程建设标准与规范,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5.文艺科普教育资源建设。制作传播青少年人文科普系列微视频少年中国说,以微视频形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制作传播交响乐指挥家曹鹏讲演实录等名师授课视频,丰富精品文艺课程资源。以中学美育教学涉及的作品为主要内容,打造普及青少年美育的艺术课堂栏目和戏曲类周播栏目,促进艺术普及教育。

    26.文艺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建设一批艺术类高校精品课程”“文化微课堂等优秀网上课程。建设汇集各类重大文艺演出、赛事、活动的云平台。创新制度机制,促使各类优质艺术教育资源跨部门共建共享。

    四、组织保障与工作推进

    (一)完善统筹推进机制

    依托市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和文教结合工作专题会议平台,审议决策文教结合的重大规划、工作要点和重点项目等。完善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在项目遴选、经费使用、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具体组织与协调服务功能,切实抓好督促落实。鼓励引导各区县结合实际建立文教结合推进落实机制,夯实文教结合基础。

    (二)建立需求对接机制

    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依托社会力量建立宣传文化、教育资源需求对接数据库,加强数据采集、需求分析、信息发布和动态研究,找准文教工作最佳结合点,推动文教资源有效对接、充分使用。

    (三)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进一步优化经费投入结构,统筹安排、确保落实文教结合项目经费。创新文教结合经费使用管理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等方式推进实施文教结合项目。强化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机制在项目遴选和经费安排的审核职责,提升项目实施质量与实效。

    (四)强化宣传激励机制

    完善文教结合项目经费评估制度,建立政府和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相结合的多元评估机制,加强经费使用监管,提升经费使用效益。定期总结文教结合工作成效和经验,建立文教结合年度优秀项目遴选机制,加大对项目实施成效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心、关注和支持本市文教结合改革工作。


    附件2

    上海市文教结合2016年工作要点

     

    2016年,本市文教结合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彰显文教结合影响力与辐射力,服务本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文化人、以艺育人,打破围墙、资源共享,创设平台、品牌辐射,培育孵化、动态调整的思路,健全宣传文化和教育系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作机制,彰显文教结合牵引效应,增强双向支撑服务文教事业发展的能级,引育更多高端紧缺文化艺术人才,全面提升师生人文综合素养,推动落实《上海文教结合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紧缺文艺人才引进与培养

    紧缺文艺人才培养培训。启动制订本市紧缺文艺人才培养计划,明确紧缺文艺人才培养规模、种类、层次与结构。实施京剧麒派人才培训后五年计划。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深化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继续办好艺术创作人才、艺术管理人才、艺术专门技术人才等紧缺人才专题研修班。

    高层次文艺人才引进。加强高校高层次文艺人才工作室建设,支持高校、文艺院团依托该平台吸引留住更多国内外高端文艺人才驻沪。探索搭建高层次文艺人才发现、识别和引进第三方平台,提升人才引进效率。建立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库,按照个性化思路为高层次文艺人才提供相应工作和生活保障。

    文艺类学科与智库建设。集聚宣传、文化系统人才资源,构建人才特区,重点建设若干文艺类高峰”“高原学科点,有力支撑国家和区域文化发展战略。探索建设本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高校新型智库与其他研究机构协作平台,充分发挥咨政、期民、育人作用。

    高水平文艺人才培养机构建设。支持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乐队学院、上海电影学院、上海美术学院、上海舞蹈学院建设。引导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上海学生戏剧中心等加强同城协同,支撑服务本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高校学术期刊与学术出版。整合高校学术期刊力量,探索构建更加科学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标准。实施高水平高校学术期刊支持计划,重点支持部分高校中文学术期刊提升全国影响力和辐射力。实施高校重大出版工程支持计划,支撑高校人才引育和高峰“高原”学科布点建设需求,支持对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的高校科研项目成果出版,争取纳入国家重大出版规划和国家出版资金支持范围。

    (二)普及提升师生人文综合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进协同。构建宣传文化、教育部门组成的六进(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协同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培育若干六进品牌项目,努力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探索形成更多经验,走在全国前列。

    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增强文教结合支撑服务美育和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的服务能力。用好校外文艺场馆和文艺院团资源,合力构筑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衔接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美术资料包,与学校艺术类课程和学生美术实践活动相衔接。逐步开展中小学校美学美育教育活动和学生美术辅导、讲座、展览、展映等。加强艺术师资专业素养提升培训,通过举办艺术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比赛与展示、组织骨干教师开展国内外交流学习、举办各类艺术大师班等,分层促进艺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开办美术教师培训班,设立美术进修课程。

    主流媒体和主流文化进校园。开展主流媒体进校园,推动主流媒体与高校深化合作,通过合办活动、开设专栏、文化论坛、学生记者团等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开展主流文化进校园,支持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主流文艺团体在校园巡演;依托重大文艺节庆活动开展国外艺术团体校园行系列活动。

    高雅艺术普及传播。做强高雅艺术进校园品牌,组织本市文艺院团进入校园举办400场左右京剧、昆剧、话剧、歌剧、交响乐、民乐、民族舞、芭蕾舞等高雅艺术演出。支持艺术院校依托本市重大文艺节庆开展音乐周”“戏剧周等活动,引领社区文化艺术建设。

    非遗传承弘扬深入实施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向大学和中学推送符合学校特点的活动资源。开展上海非遗学子展馆行引导青少年走进本市非遗主题展馆参观体验。编写上海非遗青少年读本,开展配送、教学、宣传等。启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依托高校资源提升非遗传承人群的综合素养。

    校外文艺场馆功能丰富。打造美术馆现场教学平台,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美术资料包,用于美术馆现场教学。开办美术教师培训班,设立美术进修课程,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内设立美术教育实验基地,依托海派连环画中心搭建连环画创作人才培养平台。开发校外文艺场馆资源各类功能,支撑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现场实践教学。构建完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记录机制,推动基地设立教育部门教育专员,客观记录和展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过程,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馆校合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基地普遍建立志愿者讲解员队伍,提升基地的育人实效。探索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内设立美术教育实验基地。

    重大节庆活动与学生艺术实践对接。探索构建宣传、文化、教育及相关文艺院团组成的联席会议机制,对接本市重大文艺节庆活动,使本市重大文艺节庆活动安排学生文艺展演专场,为学生文艺实践搭建高水平展示平台。

    学生艺术素养提升与阅读习惯养成。深入开展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系列活动,依托社会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开设京昆戏曲、非遗工艺等培训活动。开展上海书展、国际童书展学生阅读推广活动,推动常态化的学生健康阅读,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爱好和习惯。

    (三)打造更多高水平学生文艺平台

    国际性青少年文艺活动平台。依托重大文艺活动平台,举办上海国际青年艺术节,牵头成立世界青年音乐联盟。举办高等艺术院校国际声乐大赛。依托第五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举办国际青少年芭蕾舞夏令营,开展芭蕾大师进校园活动。

    全国性青少年文艺活动平台。举办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发挥戏剧艺术育人功能。举办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季活动,为艺术类学生搭建常态化展示平台。

    高端学生艺术社团打造。做强上海学生交响乐团、上海市学生合唱团、上海学生民族乐团及其联盟等高端学生艺术团。启动上海学生舞蹈团及其联盟建设,打造学生舞蹈艺术高地。启动上海上海学生戏剧团等高端学生艺术团建设。推进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上音实践基地”“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上海青年歌剧团”“上海青年舞蹈团等紧缺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

    师生文化演出票务交易平台。深入开展相约经典大学生公益票活动,组织本市主要剧场向全市大学生提供公益票。依托易班网搭建上海对上海文化市场演出的各类尾票、折扣票进行定向交易,构建网上在线交易、线下电子验票、看剧点评奖励模式,为大学生进剧场提供便利。

    (四)支持学生文艺作品创作

    校园原创文艺作品创作。支持高校众创空间艺术类创业团队建设。启动校园创意扶持计划,鼓励师生开展文艺作品创作与展演,搭建师生创意-作品-产品-商品孵化转化渠道。以“校园好声音”等重大赛事活动为引领,营造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建立上海文化创意联盟,打造对外宣传和信息平台。

    校园大师剧创编与巡演。引导高校编创和巡演学校大师剧,挖掘高校建校历史中名师大家的感人事迹,引导师生切身感受大师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在全社会传播大学精神和教育正能量。

    (五)依托互联网+”思维深化文教结合

    校园电影院线平台打造。启动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电影院线建设,构建集文艺影视欣赏、学生作品展示、重大活动录播、影视现场点评、学生勤工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育人平台。遴选适合青少年观看的经典中外影片资源进入院线系统,并建立定期动态更新机制。推动主流爱国主义影片进校园,发挥优秀影片的育人功能。成立上海电影教育育人联盟,文教共建共享该平台资源。

    优势课程数字化开发与应用。立足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丰富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数字化资源。研制出版并试点实施一批专题数字化教育资源。立足上海实际,率先构建符合中小学实际的数字课程建设标准与规范。

    文艺科普教育资源建设。以中学美育教学涉及的作品为内容,以传统戏曲和非遗保护剧种为基础,依托电视等媒介打造学生艺术教育栏和互动式青少年成长教育项目。启动青少年人文科普系列微视频、曹鹏交响乐普及系列课程制作与传播。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4079;累计访问人数:6246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