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何鼎鼎:中国需要怎样的“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11-17 点击数:2254

一流大学不仅是硬件提升的问题,也不仅是学科建设、制度建设的问题,而是如何形成一个高尚的精神共同体,如何定位自己在国家、民族乃至世界、人类前行中坐标的问题

每年诺奖公布,慨叹国内大学不能培养出大师,已经成为一种集体症候。这背后,透露出一个强烈的共识:中国需要世界一流大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是对这种焦虑的回应。方案提出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目标,也有着现实的基础。从学科发展看,国内顶尖大学不少基础研究已经站稳世界前列;从基础教育对高校供给看,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甚至已领先发达国家;从教育经费看,无论中央财政支持还是社会捐赠都在稳步提升。这些都是敢提出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底气所在。

当然,也有人嘀咕:基础打牢了吗?制度理顺了吗?那种光看论文的考核,那些整天数报销发票的情况,那条行政与学术的模糊边界,也都现实存在。可以说,无论是管理构架调整、人事体系建设还是人才培养创新,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之间,可说还是道阻且长

问题需要一点点理清,一口气吃不成胖子。但最根本的问题需要想清楚:中国应该建设怎么样的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北大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要把北大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而是要办成第一个北大。第一个北大,正提示了争创一流中的中国坐标

充满文化自信,承担文化责任,引领并影响世界,这样的使命与追求,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题中之义。如果在争创世界一流的过程中,高校只惦记着世界排名,甚至被世界排名捆住了手脚、局限了视野,最终只会在邯郸学步、依样画葫芦中沦为二流。正如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戴维理·布隆所说,追逐排名只会让越来越多大学趋同,并忘记自己的特质”“无论是排名还是规模,都不是大学精神的一部分

大学与大楼、明德与前途的辩论,激荡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大学何为?归根到底是在追问大学的使命、大学的精神。纵观现代文明发展史,一流大学往往成为国家精神气质、价值观与追求的颜值担当。这其实不仅是一个硬件提升的问题,甚至也不仅是学科建设、制度建设的问题,而是如何形成一个高尚的精神共同体,如何定位自己在国家、民族乃至世界、人类前行中坐标的问题。

这样的答案,显然不仅仅捏在教育部门的手里,而在于社会、学校乃至每一个学生的勠力共建中。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反观西方国家的大学发展历程,名校的养成绝不是朝夕之功,而表现为一个文火慢炖、自然发酵的过程,以此才形成各自独特的风味。在这个意义上,建设世界一流,既要有决心与信心,也要有恒心与耐心,以沉潜之力、积淀之功,让我们的大学成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明珠。

(人民日报)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28804;累计访问人数:62493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