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多元文化教育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一种政治或教育的理念,一项教育改革的运动和一个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以此为背景,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由平行式向整合式再向拓展式演进,为我们解决在国家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如何体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多元文化; 课程开发;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启示
多元文化教育形成于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当时的民权运动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非洲裔美国人及其他种族和民族提出了很多教育平等的要求:学校课程要反映他们的历史、文化、观点;学校要聘用更多的有色人种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以使孩子们看到本民族人士成功的例子和榜样,等等。随后,美国的妇女和其他弱势群体(老年人、残疾人、同性恋者) 纷纷申诉他们受到的不公待遇,要求教育机构满足他们的需要和保障他们的权利。作为回应,政府、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并在实践中创立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经过近40 年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产生于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逐渐传播到欧洲国家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现已成为西方教育的一种潮流。
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呢? 班克斯提出:“多元文化教育至少有三层含义:一种理念或一种观点,一个教育改革运动,同时是一个教育改革过程。多元文化教育坚持这样一种理念,即所有学生,不管他们来自何种性别、社会阶层、种族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应该在学校取得平等的学习机会。”[1 ]高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再定义为:“它使所有‘不同’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不同’基于种族、民族、性别及阶层(还有残疾和性倾向) 的差异。”[ 2 ] [p. 78 ] 根据以上定义和其他学者的观点,可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解为:它将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社会阶层、残疾人等群体视为不同的文化群体;它研究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它致力于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手段,不同地对待不同的学生,使所有学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得到充分的发展。鉴于此,国外多元文化教育主要表现出三种实施途径:课程开发、学业成就提升、群际教育。在学校领域,这三种模式往往集中表现为通过课程的改革即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这一核心途径,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
何谓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指准备一项可操作的计划或者编制出一套教学大纲及其配套资料,以供班级教学使用。根据课程开发的内容来源,可将课程开发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新编,即所有的课程成分都是新开发的,没有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另一类是改编,即从现有课程材料中选择合适的成分并稍加改进,如课程的选择、补充、拓宽、加深、整合等。根据课程开发的主体,又可分为“用户开发”与“外部人员开发”两种模式。从现有情况来看,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基本采用改编,并由“外部人员开发”演变为注重“用户开发”,形成了以平行式、整合式、拓展式为主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
平行模式:该模式与少数种族群体强烈呼吁在现行课程中增加非主流文化知识的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相对应,在对少数族群开设主流文化课程的同时,平行开设有关少数族群文化内容的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单独开发出关于某一种族文化的课程,如黑人研究课程、亚洲研究课程等,将不同种族文化群体的独特文化知识平行增添进学校课程体系中。二是通过对主流文化课程的识别,分析少数族群到底需要哪些知识。在此阶段,主流文化阶层与非主流文化阶层分别以敌视的眼光审视课程内容,在实施中产生排它思想,只要求属于本族群体的儿童学习自己的伦理文化知识,彼此孤立、隔离的课程导致了单一种族封闭儿童的产生。奥尔和凯斯特在其著作《索布亚鲜有改变的儿童》中,就阐述了美国现实中封闭性的单一文化儿童———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在好莱坞附近上学的小女孩,一天学校要求写一篇关于一个贫穷家庭的作文。她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妈妈很穷、爸爸很穷、兄弟姐妹很穷。女仆穷、管家穷、护士穷、厨师穷、汽车司机穷。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一个一直被单一文化统治的小女孩无法去想象处于另一个社会阶层的家庭,而只能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出发去推断。在经过对单纯课程内容增添而导致的课程割裂化趋向及其后果的反思后,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演变为以整合的方式进行。
整合模式:该模式重在考虑多元文化知识与现有主流文化课程的整合,认为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不是简单地将多种不同文化加在一起,而是需要彼此间的相互渗透。美国学者班克斯通过长期深入地研究,提出了一个由浅入深、渐进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整合模式———贡献模式;民族添加模式;转换模式;社会行动模式。贡献模式是用与选择主流英雄进入课程相似的标准把民族英雄添加到课程中去,就其基本结构、目标和显著特征而言,主流课程基本保持不变,民族内容仅限于与民族事件和庆祝有关的特殊日子,如马丁·路德金的诞辰、黑人历史周等;民族添加模式是在不改变课程的基本结构、目标及特性的情况下,将民族的内容、概念、术语及观点添加进课程中,重新构造整个课程并把某些内容、观点等融合进去;转换模式则改变了课程的基本观点,将不同的观点、内容等灌输到课程中去,使学生从不同民族的观点来看待观念、问题、术语,以便提高学生理解社会的本质、发展和复杂性的能力;社会行动模式包括了转换模式的全部因素,同时要求学生就已学过的与民族相关的概念、问题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其目标是教学生思考和作决定的技巧,赋予他们权利,并帮他们获得一系列政治能力。[3 ] [p. 196 ] 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整合模式,尽管在许多方面优于平行模式,但多元文化课程不是增加一门或数门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也不是要把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容都纳入课程中。因此,多元文化课程开发不应仅仅停留在教科书和课堂之中,应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拓展模式:该模式是在既有的课程脉络下,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力图充分开发学校各方面的课程资源,达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应涉及五个方面:内容的整合、知识的建构、减少偏见、体现平等的教育学、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和社会结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生活的能力,造就能跨越自身族群文化限制的人。因此该模式强调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教育的整体情景;强调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规划;强调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强调学生、社区、家长在多元文化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强调培养批判性思维、决策,社会参与、群体交流;强调在评价方面的多元化。目前这一模式是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高级形态,但由于其在开发中难度较大,涉及的方面较多,可操作性较差,也未找出有效的例证,更多是停留在课程学者的研究中。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适应了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尽管在西方遭到了来自各方人士的非议,如多元文化教育就是有关有色人种学生的教育,不过是课程内容上的变动,只是增加了一些传统上未得到充分关注的群体的一些新材料和新观点而已;多元文化的开发可能会造成各群体为了各自权益而冲突与分裂。但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却为我们在课程中处理文化间的沟通与整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 人以上的有25 个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1/ 3 。由于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云南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每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及婚恋、丧葬、生育、节典、礼仪、语言、文字、图腾、宗教、禁忌、审美,莫不结撰为个性鲜明的文化链。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彝族的太阳历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泼水节、火把节、刀杆节、插花节⋯⋯神话、史诗、歌舞、绘画、戏曲、古乐⋯⋯莫不独具特色,内涵深邃而幽远。总之,作为亚洲几大文化板块结合部的云南,以形态多样的26 个民族本土文化自立,兼容汉、藏、巴蜀、荆楚、南亚、东亚文化的精华,形成异彩缤纷的多元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大省,尽管国家颁布了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各种有关民族政策,试图保证各少数民族在学校教育领域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当前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仍受到时代的挑战,特别是在学校文化传承的核心———课程领域面临着困境。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模式照搬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缺乏针对性。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素质、学习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其他地区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存有差异,其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应能适应各民族学生的特点;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课程内容很少反映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我国学校正规课程以汉语为信息载体,绝大多数地区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少数民族母语教材也都是由汉语教材翻译过来,课程内容也以汉文化为背景,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往往与所学课程存在一定的文化隔膜;[4 ] 再次,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统一,不能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长期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课程设置都是按国家的统一计划制定的,缺少地方特色和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课程缺乏多样性和实用性,双语教材和乡土教材严重不足。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所处的环境和生产活动相关性太小,自然降低了学校教育的吸引力。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因此,各少数民族都应该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汉语言文字和文化,以求得各少数民族成员能够融入中国现代化主流社会,分享现代主流社会的权利和成果。另外,各少数民族也有权通过学校教育与课程设置保存本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字和文化,由此保留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的多样性。我认为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切实贯彻国家“民汉兼通”的双语、双文化平衡的方针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