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专家:教师职称评聘要回归本真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7-10 点击数:3076

——对话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教授

    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落评更灰心。近年来,职称评聘问题成了教师们吐槽的对象。

  为什么旨在激励职称评聘制度却成了教师们心头的?当前的职称评聘工作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当前的职称评聘制度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记者专访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褚宏启。

  不可能所有教师都评上高级职称

  记者:当前的职称评聘为许多教师所诟病,让中小学教师参与职称评聘的初衷是什么?

  褚宏启: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问题,要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去看。当前,教育发展已经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而影响教育内涵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教师。所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非常重要。

  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一是要通过直接的培养和培训,如完善师范教育体系、加强职后培训等;二是要健全制度,通过健全教师人事制度,让制度具有激励教师的作用。职称制度只是人事制度中的一种激励机制,希望通过职称评聘起到激励教师的作用,这涉及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记者:在制度设计上,职称具有甄别分等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其有一定的名额和比例限制。当前,许多人呼吁取消职称指标限制,只要符合一定条件都可以申报。这样一来,职称评聘变成了门槛控制,是不是违背了职称评聘的初衷?

  褚宏启:职称制度提供了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梯,旨在引导教师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走,从而在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形成一种持续的激励。职称必须要有一定的比例结构,比如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占多大比例等,否则职称制度就失去激励作用了。如果是运动式的,大家一下子都变成最高级的职称了,这个制度就失效了。

  记者:但是,这个比例结构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教师整体素质的差别?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个地区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水平,还不如另一地区只有初级职称教师的水平?

  褚宏启:各地教育是有差距的,不同层级的职称所代表的教师水平具有区域差异甚至差距。比如,教育不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调到北京,就不一定都是优秀教师了,或者说个别优秀教师在提升学生考分方面有经验,但离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修订)》以及《北京市特级教师评选办法》,从明年起,外调入京的特级教师不再直接认定为北京市特级教师,须重新参加评选。

  记者:现在北京、上海的许多名校都从外地大量进入特级教师,使学校特级教师比例很高。对此,您怎么看?

  褚宏启:我们应当把本校培养多少特级教师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不是只重从外地引进而不重从本校培养。只从外部引进人才是不够的,这对其他地区的教育是一种伤害。因此,我们一定要立足本校本土,否则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本地的和尚就没动力了。特别是花重金引进的特级教师如果教学能力不高,会在本校老师中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突出科研成果评价是懒政

  记者:职称是对教师工作能力的一种评价方式,但反映教师工作能力的维度是多元的。当前的职称评审中对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要求很高,这对于以教育教学实践为主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是否不公平?

  褚宏启: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评职称应该是不一样的。高校有知识创新的责任,但中小学主要是传播知识。当然,我们也不否认中小学教师也能创新一些知识,包括对教育、教学、管理产生一些新的创见等,但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还是把已经成熟的知识传播给青少年一代。职称评聘主要是一种评价制度。教师职称评聘要和教师的职业特点结合。既然中小学教师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那么就要评价他传播知识的能力,即考评他们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如果把论文发表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我也不反对,但一定要把教学放在第一位。而且,论文发表也要和教学结合起来。如果一位教师发表了很多论文但教学一团糟,这种论文的实际价值是不大的。

  记者:以发表论文的刊物等级、数量作为评价标准,评价起来比较容易、比较简单,而要真正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就比较复杂。避难就易,是不是一种懒政?

  褚宏启:这是一种异化现象。从评价的角度来说,容易评的东西往往就会被强化,不容易评的东西往往会被轻视。就和评价学生一样,评价考试分数很简单,就容易被看重,而艺术素养、品德发展等不容易评价,就容易被忽视。在教师评价上,不能因为科研成果发表的刊物等级、数量容易被评价,就把科研论文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上。所以,在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上一定不能偷懒,要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能不能让学生乐学、会学,这些才是根本。我们既不能只是以分数论英雄,也不能只是以文章论英雄。

  记者:但要做到这些,需要评价者去观察、去追踪,但评价都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评价者跟老师可能根本都没见过面。这样一来,如何评价?

  褚宏启:评审权力至少是初审阶段应该下放到学校,让学校有发言权,而不是直接交给教育行政部门和不了解教师实际教学情况的专家。教学评价首先应该是自下而上的,应该是学校同行来评,甚至于学生喜不喜欢也可以作为评价教师的一条标准。在评教方面,中小学生因为年龄小,认识能力、判断能力相对不足,可能评得不是很客观,但老师对孩子好不好、是否喜欢孩子,孩子们是知道的。

  记者:有些时候,同行是冤家,同行评价是不是也不一定客观?

  褚宏启:这涉及到评委选择的问题,要把那些有评价能力、业务能力比较强、有公心的人推选出来作为评委,这样能保证自下而上推选出来的人是信得过的。实际上,谁教书教得好,老师们心里是很清楚的。

(中国教育报)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6964;累计访问人数:6250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