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专家:大学生创业不要急功近利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6-29 点击数:3059

创业的大部分人都是经历了自己在大型企业的学习,经历了原始积累、人脉、经验,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循序渐进,首先是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在日前举行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孵化中心主任艾鹏说。

     没有经验,不鼓励创业

  没有经验的学生,我们不鼓励创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孙伟说。孙伟所在的软件学院,是一个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学院。经常会有学生和孙伟聊创业。

  每当学生提出自己想创业,孙伟都会问:你的优势是什么?孙伟听到的更多的回答是:我有创业的激情”“我很能干,我能每天工作14个小时,每周工作7天。孙伟对这两种优势,不以为然。每个创业者都是有创业激情的,如果没有创业激情,就不会创业。你如何判断,自己别其他创业者更有激情?每天的工作时间,也不是创业成功的决定因素。孙伟说,要创业,更多要考虑,自己是否能设计出好的产品?如何进行质量管控?如何对公司进行管理?这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时代,盲目创业,成功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一。

  对于那些想清楚做什么的创业者,孙伟也会建议他们尽量不要做低层次的创业,那些不需要高等教育就能做的,比如开个洗衣房等没有门槛的创业,对大学生来说,没有意义。

  方业昌2010 年创办了慧科教育集团,现在是慧科教育集团创始人及CEO,慧科教育集团也是此次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讨会的主办方。在方业昌看来,现在越来越多大学生开始选择创业,这体现了人们观点的变化,值得肯定。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创业的分母无限大,而创业成功的分子是一定的,也就是创业失败的比例更大。大学生创业,要看自己是否适合创业,若不适合,可以加入正在创业的公司,或者先在500强公司呆几年,再决定是否创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择业方向。方业昌说。

  孙伟劝阻了不少烧父母的钱创业的大学生,这让他比孵化创业企业还有成就感。我们应该对创业重新界定,不是一定要做CEO(首席执行官)、发起人才是创业,让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参与到创业中去,从一颗螺丝钉做到合伙人,也是创业。让校友、系友带动在校生一起干,也是分层次创业。    

  从培养学生创业兴趣入手

  创新创业教育,是营造一种氛围,对于本科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为重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处长冯文全说,传统的教学以老师灌输为主,现在以学生参与、质疑为主。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艾鹏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培养跨界复合能力,也需要培养学习适应能力。提高创业吸引力,培养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是首位的。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吴家顺认为,大学生创业不要急功近利。现行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就业,而没有提供必要的就业创业技能培养。学生毕业后,走向市场时,就像独轮车,缺少对市场经济、产权保护等创业知识的了解。吴家顺建议,社会成功企业应该像做善事一样,支持刚创业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相互扶持,社会力量也应该大手拉小手

  大学生创业,在萌芽期可能更注重创业规划、办理工商手续等,在过渡期,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正常运营,房租、人员工资等,在发展期,要考虑的是企业的知名度、影响力以及发展平台、周边环境。吴家顺建议,学校可以针对大学生的创业需求,提供服务。

  高校创业教育,再难也要探索

  对于在普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少高校人士表达了理想和现实的困难。首先难在师资。创业课程实战性强,不是理论就能解决的,但学校老师没有创过业,业界创业成功人士时间又有限。师资比较困难。太原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王希云说。

  高校对老师的考核指标在那里,高校老师要评职称,看的是发了几篇核心期刊文章、写了几本书。他怎么可能有时间沉下心来孵化我们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孙伟说。

  课程体系高度不够、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慧科教育集团个人产品研发及运营副总裁欧岩亮说,目前有两种创业教育方式,一种是精英教育,面向创业家的教育,一种是泛化的创业教育。精英教育普适性不强,泛化教育实战性不够。在欧岩亮看来,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教师以科研为龙头,带动创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只有教师自己经历了创业,才能更好指导学生创业。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现机会。

  大连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牟光庆认为,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不够重视,应该形成老师投入、学生参与度提高的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学校应该在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上,多鼓励。牟光庆也建议,不同层次学校的创新创业定位也应该不一样,应该在内部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不仅仅是搞各种创业大赛。

学校应该是创业大学生的全程教练,全心保姆。厦门软件学院副校长张念说。

(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春铭)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18023;累计访问人数:8317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