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上海教育新闻网消息)民办高校的思政课堂什么样?第11届全国民办高校德育论坛日前在河南郑州召开。本次论坛以“加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冯刚,教育部高等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全国120余所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领导专家共200多位代表出席。
在论坛上,上海建桥学院青年讲师李柯博士带来的思政课极具有上海特色。“上海优秀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与沪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争取优秀思想文化当代传承和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改进双赢局面的基础所在。”李柯博士认为,通过精心构建决定高校教学水准高低和教育成败的课程体系,以实现地域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宣传的共谋,尤为关键。
根据李柯的随堂问卷,在上海籍学生当中,认为自己很了解上海地域文化的只占两成,在接受调查的21名非沪籍学生当中,则只有1人表示熟知上海地域文化。调查显示,上海优秀地域文化在当下的接受情况,特别是在上海高教领域的传承现状亦不容乐观。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李柯提出三种将地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途径:一是设置上海优秀地域文化相关课程,通过爱国专题、江南专题、都市专题等内容安排和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引导思政教育;二是在讲授思想政治类课程时,从思想资源和理论依据的角度摄入上海地域文化现象;三是在其他相关文化类课程中,渗透以上海优秀地域文化传承为中心的爱国思想教育。
在课堂实践中,他把上海优秀地域文化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发生在身边的事例举证往往能加深学生对相关命题的理解。”在讲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时,李柯在课上引述上海地区尊奉古代道德传统的例子,如嘉定孔庙祭祀。在讲解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第二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中有关大学生择业、创业的内容时,他列举上海开埠以后,各地人士来沪谋生、创业的种种事迹,如抗战爱国的浙江镇海籍商人虞洽卿,自小家境贫寒,却经过不断地个人奋斗,从颜料店学徒做到沪上巨贾。他发现,通过讲述上海史上此类成功、成名之士的生动经历、感人故事,尤能鼓舞大学生积极投身学习,勇于艰苦创业。
据悉,本次论坛上李柯博士向大会提交的论文《上海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沪高校思政教育途径探索》得到了与会领导与专家的好评,获得本届论坛优秀论文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