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弱生转化 > 理论探讨

弱生转化

    学生理解理论系列之四:师生的相互理解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2 点击数:2622

    伽达默尔说:“相互理解意指一种实践合理性的变形,意指一种对他人实际考虑的明智判断。”显然,这里的相互理解,不仅仅是对某事的理解,它还包括一些共同性,通过这种共同性双方进入一种彼此商讨建议的境地,提出建议和采纳建议,彼此进行视界融合,扩大自己的视界,更进一步了解对方。

    一、相互理解的实质

    1、相互理解是对他人的道德。

    相互理解涉及到双方的“言”与“行”。人的最本质的意义都是通过这两者表现的。主体之间通过对话(互言),既有言的对话,又有行的对话。主体间通过遵循同一要求日社会公德去做,就形成了理解。相互理解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为理解主体认可的“普遍性”的获得与各自“特殊性”的减少,当理解双方在某个问题上不再片面强调自己的理由并形成共识时,相互之间就理解了。在理解一个人时,仅凭阅读其档案、听取别人的介绍,或观察其某一特定时空的言行,都是不足取的。而要让他大胆言说,与他对话,不仅有言语性对话,还应有实践行为的对话即与其共事。

    2、相互理解是对真理的追求。

    相互理解不是理解作为实在的对方,而是理解拥有真理的对方。理解根本不是理解这个“你”,而是理解这个“你”向我们所说的真理。这种真理只有通过你才对我成为可见的。在谈话中首先有一种共同的语言被构造出来了。这不是一种调整工具的外在过程,甚至说谈话伙伴相互适应也不正确,确切地说,在成功的谈话中,谈话伙伴都处于事物的真理之下,从而彼此结合成一个新的共同体。谈话中的相互理解不是某种单纯的自我表现和自己观点的贯彻执行,而是一种使我们进入那种使我们自身椰油所改变的公共性中的转换,在对话中寻求真理。

    3、相互理解就是在建设自己的生命可能性环境。

    这个环境由多种因素组成,但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际关系。恶化或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人的生命可能性的筹划与实现给予截然不同的影响。因此,师生要从如下关系着手建设这个环境:社会关系、生活关系、感情关系、认知关系、行为关系,并形成师生间的视界融合。这每一种关系的把握,本质上不是理解主体审视并看懂了这种关系,而是与他人形成了关于这种关系的共识,并通过实践优化了这种关系。就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对老师和其他同学有友好的态度,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仅仅通过查看学生档案,或通过其他领导和老师所了解的情况,从而判断某个学生的优劣,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理解。所以,在理解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抱怨“我们理解学生,而学生不理解我们”,这是对理解的一种误解。

    二、相互理解的意义

    相互理解是间接的自我理解。这可从如下方面体会:一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是映照自己的镜子,理解主体可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因为人的理解性的表现如同主体性,只能在对客体的作用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老师是否理解学生,不是看他说得怎样,而是要看学生的感受和反应。二是在相互的视界融合过程中,理解主体不得不敞开自己的视界,怎样敞开及敞开程度等的确定取决于自我理解。

    相互理解是利用对方的资源。教师真正理解了学生,便获得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最为宝贵的资源,学生会协助老师做事即学生成了老师的助教。这回为教师带来工作质量和效益。同理,学生理解老师,往往会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如老师的热情和鼓励。

    相互理解是相互发展。蕴涵在这个命题中的道理是,被别人理解之时,便是获得别人的启发与帮助之日。这和自我理解就是自我解蔽的道理是一样的,被别人理解就是被别人解蔽,是从某些误解或困扰中解放出来,这就是发展。同时,诚如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一样,多理解别人者,往往多被别人理解。

    三、相互理解的策略

    1、以自我理解为前提。

    也就是说,理解主体只有充分而合理地理解自己,才能较好地理解对象。“效果历史”使理解主体总是带着自己的偏见去理解对方,自己的感情与认识都会对理解对象发生作用。因此,在理解对方之前,要调整自己的感情与认识方式,不是将理解对象看成与己无关的身外之物,而是“他”中有“我”,与自己息息相关。比方老师理解学生,如果抱着理解不理解无所谓的态度,即便是迫于外界压力理解对方,也不可能获得实质性的东西。相反,如果知道理解学生就可能有更好的教育质量,教师的态度就会大不一样。

    2、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坚持“三同”:同情、同理、同行。

    同情是怀有与对方同样的感情;同理是主动赞同对方的道理,因为相互理解通常要借助谈话,进行谈话并不要求否证别人,而是相反的要求真正考虑别人意见的实际力量。同行是与对方一道实践。老师与学生一道进行游戏,是老师与学生都扮演同样的角色,真实的品质更容易显露在对方面前,因此更容易相互理解。

    3、尊重人类共同的理解规则。

    尤其是作为思维载体的语言规则。任何理解都是语言的理解。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伽达默尔说,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是因为语言承载了传统,形成了人们的视界;语言是人们进行对话使视界得以融合的工具。同时,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离开了另一个思维主体的合作参与,一个思维主题是不能单独思维的,正是我们思维才确保了我思维,而不是相反。因此,相互理解必须遵守思维规则。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62906;累计访问人数:884830